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郝景芳在其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未来世界,“日渐拥挤的未来北京,昼夜之间三个世界交替折叠,轮流苏醒。人们被阶级与出身分隔其间,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无穷循环的城市戏剧”。
前几年我们经常从新闻报道里看到“贫富差距”的字眼,近两年开始“阶层固化”引起人们热议。利益集团的逐渐形成和不断巩固,造成社会分层现象严重。人们不再仅仅埋头于努力工作、寄希望于有朝一日缩小贫富差距,转而开始思索,低收入阶层是否容易进入中高收入阶层。
因为出国交流,接触到一些以往接触不到的人。
A,北京人,本科开始出国读书,已移民。现在纠结的是是否回国内top2的学校读博,然后留任。不喜欢科研,单纯不想工作。
B,即将毕业,拿了PR(永久居住权),最差选择是回国任教。
C,即将毕业,拿了PR,在当地房产两套,最近回国度假。
略有耳闻A、B和C的背景,撇开他们自身能力,无一不是站在父辈的肩膀上出国留学、置办资产乃至拿到PR。当然,不能否认的是他们也是有真才实学,否则也不会轻易拿到这里的毕业证书。但是,相比而言,无论从英语交流能力,还是眼界和处事方式,我们都跟他们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
他们开始谋划人生蓝图的时候,我们正在埋头准备高考;
他们开始准备托福雅思申请出国的时候,我们还在兴奋地享受大学生活;
他们移民、拿到PR的时候,我们还在迷茫纠结考研还是工作……
记得曾经有一篇文章引起热议,题目是《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作者说,我真的很羡慕大城市的同学多才多艺,知识面这么广,而我只会读书,我的学生时代只有学习、考试、升学,因为只有考上大学,我才能来到你们中间,才能与你们一起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服从这个目标。
不由得想起我硕士时期的一个室友,她说她父母身边的人都是把小孩送出国历练,她自己本身钢琴过十级,英语很棒,本科期间考了Gmat,硕士期间申请美国一所大学的商科,毕业的时候拿了国内国外双学位。在美国期间参加招聘进入一家全球500强公司总部,工作一年半而后派回中国工作,而她在美国留学花费的几十万早已挣回本了。
不是我们不努力,也不是他们够优秀,我们始终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我们还在懵懂摸索时,他们早已有了清晰的人生蓝图。又或许,从我们父辈开始早已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了。我们努力去争取得到的东西,或许早已是他们所摒弃的东西。而他们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中,早已学会了我们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学到的人生道理和处事逻辑。
我们是不是就能够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放任自己?我想,这依然不能成为阻碍我们去努力、去前进的理由。哪怕在《北京折叠》中,男主人公为了女儿的未来,也甘愿去开始他一天之中穿越三个世界的冒险。很多心存梦想的普通人不是怕没有可拼的爹,而是怕没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他们担心阶层固化带来的是永无出头的机会。
很喜欢豆瓣上一个关于《北京折叠》的书评,读者曾经也是处于“第三空间”的人,在某知名学校本科毕业后离开中国出国求学,硕博坎坷,八年蹉跎,又回到北京教书育人,跨入所谓的“第一空间”。这个读者写道,“假如一间厕所很脏很臭,在外面捂着鼻子痛骂总是没错的,但我永远更支持那个进去扫的人,毕竟骂是骂不干净的”。他说,在雨中飞奔的自己,皮鞋也好,布鞋也好,只要奔跑有方向又有什么分别。
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你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可能是脚下的大地在转动,你咳嗽流鼻涕感觉到“有火”但可能是病毒在作怪,你看到社会的不公平可能是一个经济体发展的必经之路,而遗憾的是我们仍然没有找到更好的路。
感激这个社会,信息愈加对称、透明,给了草根更多的机会,网络不断发展、自媒体时代给普通人带来了太多的机会。只要有真才实学,无论你身处哪个空间,都妨碍不到你发光发亮。
所以,不要放弃努力,看到更好的世界,才会让我们心有所往。
与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