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已有好几年,既然能写点,就把这些年感悟的到写出来。只是自己感悟,并不具有代表性。
一、工作不只是兴趣与混口饭吃,更多一种个人提升平台
对于一份工作,如果抱怨,就不要做,从前我不怎么想。
从前我还挺会挑工作的各种刺。
直到后来,明白,抱怨工作各种苦,总是说各种不公,只是让自己心情抒发,其他有什么用。
还不是天一亮照常上班、天一黑下班回家。
还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过着。
有离开的能力,那就随便了。
近几年,我对于工作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做老师是我的兴趣,每当遇到挑战性的事情,就特别来劲,特别是当了老师之后,发现需要大量阅读与写作(自己的兴趣),就更加喜欢了。
但是遗憾的是,那些年自己的兴趣没有很好的和工作结合起来,现在好点。
第二个阶段,是在自己结婚、女儿出生之后,工作不仅是兴趣了,还是混口饭吃,工作是自己生活得更好的客观条件。
第三个阶段,是我自己明白,个人的提升不是单打独斗,不是只评兴趣就好,必须与自己工作平台结合起来。更加确切的说,自己的成长不是自己出石头缝独立生长出来的,而是依托了背后的工作平台。
二、你永远不可能让每一个人满意
毕业那会,总想着自己当上了老师,一定要让每一个孩子喜欢,每一个家长满意,是一定,而不是可能。
然而我始终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百分之百的啊。
在班里,总有几个学生你教不起来,总有家长跟你对着干,你永远找不到放之皆准、一劳永逸的方法。
我只是渐渐明白,在既保持自我独立性的情况下,尽可能去追求最大的满意度。
像教师这样做人的工作,最难的是在独立性与满意度找到平衡。
渐渐明白,你在输出自己工作的时候,由于每一个人的理解、个性都不一样,必然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太在意反馈,只会让自己疲于奔命,一会觉得这个好,一会觉得那个怎么会那样啊。
三、也有你教不好的学生
说这句话,还真不是推卸责任,因为教育是一件多位一体的工程,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的因素是综合的、多方面的。
教师只是一个层面。如果总是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那教师就是神了,或者按照现在的流程看法,教师是被妖魔化的。
一个老师之于一个学生的影响,不说有点像缘分,至少可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有些孩子就吃你这套,你的每一句话或者每一个行为,都可以影响到她。
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吃你这套, 你为之赴汤蹈火,也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所以,能做的是放平心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也不必太纠结你为学生付出这么学生还那样的情况。
四、不要把想法放在脑子里,有想法就立刻马上去做
我觉得我前几年,是没有什么成长的,因为想法多,一套一套的,而没有真正去做。
这几年有点改变了,想到了一些粗粗的方案,就先做去,在做的过程中,调整完善。
比如我自己喜欢阅读,我知道阅读对孩子来说肯定有好处,但是早些年就是迟迟没有做一些全班性的阅读活动。
一个方面是自己不太自信,总感觉自己不是专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感觉方案没有做完善。
现在变了,想到阅读打卡马上投放到班级里。
投放之后,发现阅读打卡不仅是一种打卡行为,其实里面还有很多门道,比如关于如何激发孩子们继续坚持,比如如何让家长配合进来。
一项阅读打卡,简直是一个大系统的协作体系。
不要介意自己专不专业,因为专业可以在长期的实践中训练,只要开始,就有进步。
也不要在意,一项活动完不完善,完善可以在做中实现。
吃完饭碗筷没有洗,什么时候是最好的洗碗时间呢,就是现在。
想要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除了十年前,还有就是现在。
行为永远是自我成长最重要的道路。
五、赶紧去写点东西吧,有没有文采那不重要
回家看到自己高中时候写的一些东西,所谓的有文采的东西,现在看了那种酸楚,简直想吐。
前两年,一改风格,不再文艺,直接就是说大白话,重在把一些事情说清楚,重在表达自己的思想。
两年下来,渐渐发现, 文采并非是写作的第一要素。持续的写才是关键。
正如我之前写作一篇文章,回顾了我的两年写作,自从写作之后,自己开始深度思考,对抗碎片化生活,记录自己女儿的成长点滴,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也给班级的孩子们写点,让孩子们的成长看得见。
可以说这两年我的诸多变化,就是写作带给我的,自从持续写作之后,过的是一种沉浸式的生活。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在社交媒体上
六、当然最后一条是始终相信阅读的力量,它给你前行的力量。
后续的还有一些,待有时间在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