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读过一篇文章,记得有一句话影响深刻。“或许只有当一个写作者彻彻底底的解剖过自我一次,他写起其他每个肉体,才有足够的尊重和理解。”
经历太过重要,不过也不太重要,没有绝对的事情。如果让我说,那就是重要的。如果让一个写作者写一个从未见到过得东西,在脑海中全凭想象。虽然可以写出让人满意的东西,但让人阅读时不乏缺少了那一股独特的韵味。或许这大概就是某些作家写散文、自传以解剖自己吧。
(二)
▼▼▼
读书非常重要,从小父母、家庭就灌输一种思想“好好读书”,结果往往相反,所以童年中多出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我原本是不太爱读书的,可能是因为自己一直在学校资质平平,不管怎样努力,成绩始终处于中游水平。记得得过的唯一的一次奖状是在高中时候“学习积极分子”,大概是在老师眼中属于那种听话的学生、成绩第一次处于中上游吧。
对读书谈不上憎恶、也谈不上喜欢。只能够是说平平淡淡的对待读书这件事情。四年前考进了大学,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在其中留下的深刻回忆,恨得是无法预料高考的失利一个不理想的分数,大大的出乎意料,然后选择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是我欲罢不能。总体来说,爱是要大于恨的。我的种种爱好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发觉的。
读书便是其中一项。大一时经常往图书馆借阅书籍,早已和值班老师混熟,成了常客了。当时只是觉得不能够浪费时间,多读书,其实那时候我的专业知识并不怎样,课外书知识大多看了便忘。到了大二、大三似乎穿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美其名曰:“游玩”,说白了就是到处瞎逛,这里坐一下、那里待一会儿,转到图书馆时只知道这是图书馆,忘记了要去借阅图书。现在回想,浪费了一两年的大好光阴。
出来工作后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知识乏馈,买了一些书在闲暇时光阅读,其实每次大都是买书的前段时间看了部分。然后发个朋友圈,证明我有书,看没看不重要。一些形象工程,书放到一旁,不见自己翻牌今日宠幸哪位王妃。然后可能看见朋友圈别人发了看书的图片,这时就宠幸一下,三分热度而已,始终没有坚持下来成为一种习惯。
(三)
▼▼▼
直到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分享会,当时分享的是“李世民的前半生”。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学识浅薄、愚昧无知。分享者的绘声绘色、从春秋---秦宋,历朝历代一一给大家分享,这种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之深让我深深敬佩。原来的我对李世民只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分享完之后,让大家无不对李世民这个能文能武的家伙充满足够的兴趣。
期间,不仅仅是这一方面,来自各个地区的参与者,均是如此,喜欢读书,并对其有独特的见解。从诗歌、书画、历史到电影、股票。我观察了一下,好像只有我在一旁答不上话、沉默的坐在一旁。恨不得多几只耳朵把聊到的这些知识全部听到、然后再慢慢消化,只可惜两只耳朵跟不上节奏。我跟他们的差距显而易见了。
(四)
▼▼▼
在当当又买了八本书,选择的时候看了一下有散文、鸡汤各参半。让我没想到的是,皆是各类散文作品,史铁生、冯骥才、林语堂、周国平。
所有都读,哲学、历史、散文、自传、励志。让我不解的是,我看书是那种看完一本书后,就不记得其中所写的内容的人。可能是因为我不够投入吧、但是投入进一本书之后也是这种情况,这就让我欲哭无泪了。
(五)
▼▼▼
在生活中,虽然读书比较少,但是止不住买书的乐趣。有时候去某个地方,背包里面肯定有一两本书躺在那里。
读书,我对他还是比较喜欢的。因为父母教给我一句话:“如果世界所有事情都是错的,读书这件事永远不会错。”,就这样一直藏在我的心里。现在的我,每天早晨六点起床看两小时书,晚睡前看一小时、半小时书,我想把这件事情当做一种习惯,然后“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只读一流书、做人只做一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