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中国奇观,已有2500多年历史。除非我们从空中俯瞰它们雄伟的外貌,要么只能看到它们的某一段,从点滴去品味其内涵。横贯于无锡市的古运河段以吴桥经西水墩、南门至清名桥这里的河段最具江南水乡风情。清名桥位于古运河与伯渎河交会处,是古运河无锡段的最佳景点。再往前就是大窑路了。
八月立秋后,有一些小风,空气比之前多了流动。儿子同学的母亲从齐齐哈尔过来探望无锡工作的孩子,游览完南禅寺、运河古邑,到了吃饭时间。在特色浓浓的小酒馆坐下,看着楼下古运河,老邻居攀谈:家乡的早晚必须穿长袖衣服了!我说这就是南北方的差别!
难得一聚,吃饱喝好,又随着众人上了游览船,晚上这里也是人头攒动。都欲从水上看看江南“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貌,观赏桨声、灯影、古桥、民居构成的这幅最纯粹的古运河“民俗风情水上图”。
两岸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民居高低错落,每栋都挂上串串红灯笼。码头石埠错落有致,两边白天人家临窗面水,夜晚船家后门洗汰下船,前门逛街上桥。这水弄堂是无锡最具特色的水乡风景。
资料介绍:从有运河开始,无锡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江南运河水乡文化。现在在无锡能够一览这种江南水乡生活画的最佳角度,应该是在无锡的清名桥。横跨在水弄堂上的清名桥是无锡古运河上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无锡人的心目中,清名桥在历史上的繁荣就象那幅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一样,是古老运河历史的符号、繁荣的象征、文化的缩影。
在清名桥下生活的运河人家安逸、自足,这也许就是悠悠古运河带给他们的那种自信与满足吧。2015年12月,我曾在景区两岸流连,用步度量那纵横街巷。民居各有特色,展馆自带风格。书码头里传出“丝音侬语”,体验馆飘出中药药香,吴勾酒坊传承着制作米酒的技艺,钱家旧宅里应有钱氏绣品的省级非遗。尤其有座现代雕塑,那小媳妇的神态,把自信与自豪表达的惟妙惟肖!我用手机拍下,放在家乡的贴吧任人欣赏。
游览船过清名桥,到大窑路,下船参观“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15分钟走马观花,序言介绍:这些窑群是明清时期江南重要的生产、贸易基地。由于运河交通运输的方便,当时无锡运河边上的烧窑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到清代,这里的砖瓦窑有一百多处,砖瓦通过运河运往全国各地。天色已晚,借助灯光又看到大窑旁一组雕塑。有挑砖的,有拌浆的,有修模的,还有直接拿砖算帐的。真是买卖兴隆啊,那时的无锡人就在技术先进、漕运方便的条件下挣大钱!时代变迁,现在这些砖瓦窑虽已不在生产,但是,从这些残留的窑包遗址,我们依稀可以想见它当年的繁荣。
秦砖汉瓦,建筑装饰的辉煌;雕梁画栋,宫殿般风格雄健。而青砖黑瓦,朴素简易的民居形式,坐落在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看着精美而有韵味。史载:窑民组成窑兵参与抗倭战斗,为保国护家作出贡献。历史上文天祥曾两次经运河在无锡停留,后一次被元军俘虏,就被扣押在黄埠墩,运河两岸的老百姓听说后,纷纷点香洒泪跪送,文天祥感慨万分,在此留下了“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这首悲壮凄凉的的诗句。
当游览船转回南禅寺时,丝丝小雨飘洒而下。走出船回头望:白墙黑瓦,雨水洗刷着古韵风情;弯弯河道,多有潺潺流动的灵性。雨不留人,需撑伞避雨,乘车回家,可惜不能接着看“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唐代诗人皮日休曾经评价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是:“尽管人们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大运河的开通,但是它至今还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果没有隋炀帝在大运河乘龙舟游玩,他修筑大运河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媲美。”
我是在大运河无锡段参观,游玩的愿望更为强烈。历史的评价需要现实的验证:正如那些年追求GDP,中华大地轰轰烈烈,似尘土飞扬的大工地,钢铁与水泥抱团,青石与红砖结拜。当人们醒悟: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啊!功过谁与评说?
唐人杜荀鹤的诗《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说的是苏州,我借用几句话无锡。无锡是否有渔歌我不清楚,熟悉的《太湖美》这首江苏民歌,已被定为无锡市市歌。北方的齐齐哈尔却真的有“嫩水渔歌”,妻子的合唱团8月份就要演唱这首歌。古人听到江上的渔歌声,会触动思乡之情。我在无锡却没有未眠之时,儿子在身旁,或许不思乡。想听和声的“嫩水渔歌”,现代手段的微信顷刻传来,比运河漕运快N倍。想看家乡变化,朋友圈展现的照片就是嫩江边的晚霞,对比古运河是另一种特色。
运河奇观,古老与现代辉映,历史与未来交融。游人墨客,传统与时尚同享,感受与期待齐发。情感入心,骤然响起那沧桑的音乐旋律:我们这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