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奇葩说的辩题是“感兴趣的工作是996,我该不该886?”。
这个辩题很有意思,加班加点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虽然没有一个人喜欢加班,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工作到很晚。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加班?
难道是老板太残忍了么?
现在是人才为王的时代,公司比拼的是人才,所以拿罗振宇的话说,“老板越来越没有脾气了”。
老板喜欢干劲十足的员工,但是更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所以想尽办法留住人才,众所周知的股权、期权、绩效、员工福利不是最好的证明么?
换句话说,比起996,老板更喜欢又忠心耿耿、又效率高的员工。
既然员工都知道效率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还是主动选择加班加点呢?
著名的经济学家薛兆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核心原因-竞争。他讲道,所谓的竞争通常发生在同级之间,比如买家与买家,卖家与卖家,而不是卖家和买家之间展开较量。同理,加班的压力来自同伴,而不是上级,更不是下级。
关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几天前,临近下班点,我正看着钟表发呆,纠结今晚是跟老公一起吃烛光餐,还是去看电影,想着想着,幸福感爆棚。
好不容易等到下班点,正准备潇洒地挥手跟同事们道别时,我发现每个人都在桌前摆着埋头骨干的姿势,斗志昂扬地敲打键盘。
他们是没看钟表,还是真有那么多的事儿要做?
最重要的是,我该下班,还是留下来工作?下班去约会的话,我能安心地享受浪漫时光么?他们会不会在背后指指点点,甚至趁我“松懈”,弯道超车,把我远远甩在后面?
天啊,越想越不安啊!他们可是我晋升路上的直接竞争者啊。他们的一举一动跟我的钱途息息相关呢!
这么一想,美好的心情、暴增的幸福感,顿时烟消云散,紧迫感取而代之,把我硬生生地压在了椅子上。
我很不情愿地重启了电脑,屏幕上的密密麻麻的文字仿佛在嘲笑我,一闪一闪,不停地刺激我的眼睛。
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时间过了很久,可是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工作效率极低,不知道是我在看电脑,还是电脑在看我。
望眼看其他同事,各个都在目不转睛地做眼前的事情,真羡慕。不过,他们真有那么多要做的事儿么?按理来说,不应该啊。既然我们是同事,都在同一个部门工作,那么工作任务应该差不多才对。
不管怎么样,我不喜欢加班,可是不得不加班,而这加班的压力却来自同事。
那么,有没有解决办法?
日本的微软公司曾做过实验,那就是推出“上四天、休三天”的工作制,也就是说他们反对加班文化,用提高效率的方式,挑战了双赢。
结果,他们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不仅通过这个制度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还为公司节约了一系列的费用,如水电费、员工疾病资金等。
虽然他们的方法还饱受质疑,而且因实验时间较短,还不能下定结论,不过,该工作模式完美地诠释了效率与绩效的关系。
996来自同伴压力,而同伴之间的协定和默契具有博弈性质,不确定性相当大,因此制度的设计将是不错的选择。
在奇葩说的节目上,薛兆丰老师再三强调了工作的目的,即为自己的简历而工作。
的确,工作的主体是我们自己,目的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规划,所以用效率来对抗同事的压力,才是解决996的关键。
996不可怕,可怕的是为此而忽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