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闲之余,久违地翻了下空间,无意间看到了朋友发的视频。视频的主角还是一如既往地是她的女儿。
朋友是我高中时代的好友,成绩比我好很多。刚进入高三的时候,她发觉读书没了乐趣,就退学打工了。等到我和其他同学纷纷考入大学之际,她却出人意料地向我们宣布,她要结婚了。
婚后,她马上有了女儿,从那之后,她就在家相夫教子,生活十分悠闲。为人父母之后,必然视子女为宝。自从有了女儿,我经常会看到朋友在空间发的关于女儿的视频,从更新的频率,我能体会出朋友对女儿的自豪和喜爱。如今,几年过去了,女儿已长得亭亭玉立。
我很羡慕朋友现在的生活,也很想要一个可爱的女儿,但这仅仅是羡慕,如果让我成为她,过上她的生活,我是绝对不愿意的。想要一个女儿却是真的,不过我想带着她周游世界,带她看看不一样的地方。
最近几天,国考报名十分火热,身边有几个朋友也正想着报名,并准备考回家乡去。我问,为什么要考公务员呢。有个朋友说,稳定,而且离家近,下班了还能回家。
我想像了一下这样的画面:不愁吃,不愁穿,下班后还能吃父母做的饭菜。多年以后,在城市奋斗的同龄人还在拼命还着房贷,自己却可以舒舒服服地开着小车,载着老婆孩子上丈母娘家做客。
工作稳定,家庭美满,是多少人所期盼的,我也很羡慕这样的生活。但是,无论怎么想,我都觉得这种生活不适合我。
家庭美满,确实是件幸福的事,但工作稳定,大致代表着几十年如一日。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多夫》里说:很多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死去了。因为一旦过了那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余生都会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我不想过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更不想在青春年少的时候死去。
也许有人会问我:那你到底渴望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在知乎看到一篇文章《为何你不逃离8万1平米的北上广,回到有车有房的小城生活?》。作者在文章中说:每个人有每个人最理想的活法,如果我们不按照自己最爱的生活方式活下去,或多或少都有痛苦,甚至,倍感煎熬,生不如死。
我想,凡是不甘心过平淡安逸生活的人,心中都有一份执念,一个野心。而我,也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执念与野心。我想过自由的生活,想改变点什么,也想创造点什么。
蓝天白云之下,一匹野马在无垠的原野上纵情狂奔。其间清风拂过草地,草地上卷起一缕缕浪花。
每当我想起自由,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它能完美概括我对自由的理解以及我想从自由中找到的感觉。说得具体一点,我所理解的自由大致是这样的:不受工作,金钱,时间等世俗之物的控制,做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常常立于自然之间,闻闻花的味道,听听风的声音。
人生的前23年,我都是按照普通人的模式一路走过来的。无非就是一个劲地读书,从幼儿园一直读到研究生。在这23年里,我没有产生过任何独特的想法,我总以为,毕业之后,我会顺理成章地找个工作,然后买房,然后结婚,然后退休。直到遇见我最喜爱的作家,三毛。
我和三毛的相遇,更像一次久别的重逢。从她的文字里,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我的生命里,从此有了自己的荷西与撒哈拉。有些时候我在想,或许我的前世就是三毛吧,上辈子没写完的文字这辈子接着写,没走完的地方接着走,没能厮守终生的爱情这辈子再续前缘。
朋友说:看来三毛对你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嘛。我并不这样认为。
人想要影响另一个人是很难的,我灵魂里应该本身就有着与三毛同样的基因,只不过是三毛点醒了我而已。其实,每个人都有想追求的生活状态,只是他没有遇见属于他的三毛。
想追寻自由,想继续上辈子作为三毛的遗志是不易的。现在的我一无所有,只能坚持写着远没成器的文字。可就算是这样,坚持仍是困难的。
没有写过文字,绝对体会不到词穷的痛苦。只要有一天没有头绪,我就充满了愧疚感。
努力的人最怕未来遥遥无期。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我也动过放弃的念头。不过那都只是一瞬间,每当有松懈的念头,我会马上摇摇头让自己清醒过来。因为我敢肯定,如果我没有实现我想要的,我一定会后悔。
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想,这段路我已经走了千分之一了。既然已经出发,就踏踏实实向前赶路吧。只要是在走,终点总会越来越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