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人间 一瞬浮花蕊
《国家宝藏》第二季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保存在川博里的蜀石经残片,每块几十厘米大小。历经1000多年,残碑上的文字需要凑近才能辨识,然而,这几块不起眼的石头,却是四川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记得上学的时候,背过历史朝代口诀表中有这么一段:“前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曾为伴,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中原乱。”
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华夏大地战乱频繁,偏居西南的蜀地,百姓发展农桑纺织事业,成为相对平静的一方乐土,引来各方文人雅士入蜀避难。这些后蜀广政元年开始镂刻的蜀石经,被后蜀立于蜀郡最高学府文翁石室。
“大臣承宠赐新庄,栀子园亭东柳傍。每日圣恩新幸到,板桥头是读书堂。”
当时的蜀都,不但有最高学府,宅院中,也有读书堂。
然而,在那战乱的朝代,留下让我们了解后蜀的史料并不多。所幸的是,有一位擅长宫词的美人,以宫廷女性视角,为现在的我们,描绘出了那时五代蜀宫旧苑的面貌与故事。
她,就是花蕊夫人。
锦衣玉食,身为太后的花蕊夫人的笔端,概不记述琐杂心事,人世间种种勾连,落到纸面只有片断美景。诸如伤春、恼夏、悲秋、忧冬,在她眼中,统统不见。有的是“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洒脱,不是麻醉,而是一种慷慨,明白生命实际是不能操控的。
所以,她的所见,就如同一篇篇日记,记录着她眼中的日常。
她会在宫词里调侃自己那“羊车到处不教知”的儿子,也会心疼那“种得海柑才结子,乞求自进与君王”的女子。
如果在你还没翻开这本,苏泓月所著的《宣华录》时,以为本书仅是带着我们欣赏花蕊夫人的宫词文采,那就更要赶紧翻开作者这本400多页,用心编纂的书了。
时是乱世,对生命尚抱热情的人们,正偷享片刻欢娱。倘若花蕊夫人留下的宫词如一幅记录长卷,则由此开始,画卷缓缓展开,画里,有宫阙楼台,有绣陌交通,有良工巧物,有花果栽植,有宴饮行乐,有应时饮馔,有四时嘉节,有闲情逸趣,有骑马射猎,有歌台舞榭,有谪仙完裳,还有宫人日常。
“三面宫城尽夹墙,苑中池水白茫茫。亦从狮子门前入,旋见亭台绕岸旁。”
在这首词里,花蕊夫人告诉我们,蜀王宫,它的西、北、南三面宫城与内苑宫墙相夹,里面的内苑西门处,有一人工池景,这一带,不但是天子游赏的地方,还兼有起居作用。
而在作者还特地为我们延展了故事的背景。
狮子门是唐代留下的旧称,它也是蜀宫宫门之一,由于这首词,狮子门被传义至今。蜀都的繁华,随着蜀王宫的兴建,在花蕊夫人的时代达到巅峰。
之前的城郭,由先秦至唐末,共经历了三次修筑,到形成“三面宫城尽夹墙”的局面,期间经历了1300多年。
既然称为狮子门,那门前可有一对石狮子?历史没有给出答案。但是,在蜀国开创者王建墓中曾出土过一对硕大的铜兽面铺首,兽头有双角,怒目露牙口衔铜环,神情威猛慑人,和它们一起镶在朱漆的墓宫门上的,还有132枚铜乳钉,以及镂着华美花叶的铜饰片,均为鎏金,由此,可推测当年蜀王宫城门的豪华程度。
“水车踏水上宫城,寝殿檐头滴滴鸣。助得圣人高枕兴,夜凉长作远滩声。”
原来,人工降雨,早就不是什么新科技,只要有水环绕,踏水,就能实现,不是什么难事。
而这个高科技发明,却并不是蜀国专利,在唐代,白居易,早就在《庐山草堂记》里写过,他是如何为草堂造雨的。草堂西侧倚山崖,将空心竹筒连接起来,引山崖泉水,水筒架在空中,让水自檐上而下,如珠滴落,随风而散,草堂内便清凉起来。
如果没有读这本书,我还真不知道,原来,人工降雨消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原来水车的作用,并不仅仅用作灌溉。
“白藤花限白银花,閤子当门寝殿斜。近被宫中知了事,每来随驾使烹茶”。
宫里也烹茶,所谓烹,即为煮、煎之意,不像今天我们喝的茶。
在陆羽倡导煮茶法之前,有简易法谓之痷茶,喝进以滚水冲,帮我们今天喝茶有些类似。复杂一些的烹茶,放葱姜枣苏桂花椒成一锅口味复杂的大杂烩,倒不像是茶,更像汤。
而烹茶的用具,不同阶层有不同讲究,有清一色上等金银器,也有就地取材的竹木铜铁。
蜀宫里,为君王烹茶的人,除了姿容优雅,还得有一手烹茶妙技,随时让君王喝到火候恰好的茶,茶汤的香气,应该若有似无,且得不与熏炉香气相争。
这就是宫里然骄奢无度的皇家生活。
原来宫廷里并不一定像电视剧那样勾心斗角;
原来我们以为的一些高科技,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有了雏形;
原来我们以为的柔弱的花蕊夫人,早已在宫廷生活中洞查一切,洒脱度日;
原来我们以为的这本宫词赏析,却让我们读尽了华夏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