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很快要过去,回头望一眼,还以为时间停留在2015年的深秋。
这一年,最紧要的事始终没有安定,我也就没有什么真正称得上“事情”的事,拿到年底来熨帖自己挣扎了一整年的心。可这一年和上一年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30岁又拉近了一年。
不想在年底反复说些丧气话,也想要好好生活,做个快活的自由人啊。
幸好,还有读书能拉我一把。
这一年中,我所读的书,无论数量还是范围,还很狭窄。选择的书更偏向于“梳理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爱好指引的惯性阅读”,由于焦虑作祟,并没有兴致拓展阅读边界。到年底一数,不过十几本书而已。但还是做个总结,记录其中一些。
4本专业书 陪我度过焦虑的一年
1.《广告创意笔记》
不知是什么时候,关注的一个广告人的微信公众号,顺手买了这本书。宣传页上写着:每个广告人都可以读一读的书。重要章节反复读了好几遍,同意这句谦逊的话。
这是一本广告入门级书籍,作者是从业多年的资深广告人。和枯燥的专业类书籍大不相同,这本书通过案例和故事引导,把专业知识点融入其中,容易理解,读起来轻松、有趣,全书10万字,我大概花了不到5小时就看完了。
为反思自己的基础知识体系是否正确,我反复阅读了前三章。这几章主要讲解:什么是广告、什么是品牌、什么是策略、什么是创意概念;创意思维的角度、文案的角度、文案标题的写法和做创意的工作方法等。几乎囊括了广告作业的全流程。搞懂了这些,剩余的事情就是反复练习了;再通过练习提高悟性。
时刻提醒自己回到专业基本常识,是必要的;除了用以警惕经常冒出来的理想主义特质,提高工作效率外,更重要的是,当看到好的作品时,能洞察到其背后的策略逻辑,完成隔空的学习和交流。即便是天赋不够,当成文艺作品来欣赏,也颇为美妙。
2.《创意之道》
传说中,写好文案的秘籍都在这本书里了。如果想学到的是在某种场合下拿出来炫耀的技能的话,这本书里是找不到的。
写好文案的秘籍是什么呢?大师们说:就是写写写写啊。
文案技能的提升,还是要通过不断练习达成。书中反复提到:“一个标题改五六十次”、“反复研究产品和顾客”、“多用动词,多用小词、少用形容词”“要有视觉思维”“找到表达对象”等原则,这些就是写出好商业文案的精髓吧。
我买的这个版本的中文翻译,有固有的翻译腔调,一种老绅士慢悠悠的说着闲话的画面感。看到他们说“自己对文字不感兴趣,文字只是为论述服务”时,有一种被拍了脑门的错觉。对文艺青年们来说,找到坚持文案工作的理由,仅仅是喜欢文字,还是不够的。
3《由内向外看世界:佐藤大的思考法和行动术》
“设计师的工作不是制作奇形怪状的东西,也不是简单地让物体看起来更有型。所谓设计,本质上就是为解决问题寻找新方法。”序言中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这本书的核心:一切工作的目的都是解决问题。
从解决问题的目的出发,佐藤大结合具体案例总结了10大思考法和工作中的行动术。行动术是工作流程,讲解如何管理客户预期和生成70分的创意;思考法属于创作层面,是如何把70分的创意做成100分的产品的具体思考方法。
选择有启发的段落,摘录如下:
行动术:(管理客户预期)一个设计师应该有这样的心理意识——要跟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期待,或者和客户一起发掘期待,进而更好地完成“项目热身”。了解不是对客户的各种情况刨根问底,而是包括如何重新设定他们的期待也要考虑在内。项目热身包括:公司的历史和现状、未来的发展方向、经手产品的具体定位、卖场环境、竞争产品的发展动向、用户的期待,过去成功经验和失败案例、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愿景等。
(创意培育)大量寻找70分的创意;用3倍的速度和数量让创意成形。
在项目热身阶段,要多提出几个不同方向的不同方案,将方案分出先后顺序,根据情况调整方案的数目。对于没有清晰项目蓝图的客户,要多提一些具体形象的方案;遇到客户方有很多人参与的项目,根据参与者视角的不同,增加各个方向创意的丰富性;遇到经验丰富的客户,减少方案数目,加深深度。尽量要有新的想法,或让客户主动提出新的点子,并把点子融入方案中,培育出新的创意。
思考法:
(1)平面思维:设计不是简单地换个外形或包装,而是通过统一的视觉元素形成“平面”效应,建立品牌的印象标签。“应该抱着将所有产品做成一个展示会的想法,在各个产品之间保留明显的相关性;既能彰显品牌的统一性,还能从各个角度突出各款产品的特色。”
(2)退一步设计理念:“在设计形式上退一步,努力增强产品的表现力,重新审视事物”。根据书中的案例理解,即在设计包装上和流行的同质化设计做出区别,能一眼被识别出来;同时发掘并凸显产品一些细微但是有代表性的特征。
(3)营造“违和感”:“越寻常,越奥妙”,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捕捉到的“非日常”的东西,一种看起来一样又不一样的小惊喜。不是刻意制造些突兀的东西,而是深入生活本身,了解产品的使用场景和使用者的心理变化,然后还原某种使用场景里的微妙的心理感受。
(4)“打破”平衡:佐藤列举了打破的方式,a削减一部分本来的构造,然后用别的方式补充完整;b通过模糊事物的边界线的方式,打破平衡;c在已有的构成部分上,寻找一个特殊的点,将其打破,让整儿设计更特别。d打破整个物体主次部分的平衡感,发现新的功能。
(5)隐藏法:a将人们能看到的东西遮挡一部分,引导人们看得更远,b省略一部分结构,让表达变得更简洁;c隐藏周围的部分事物,强调对象物体;d进行反转设计,让人们进一步关注本应该在表面的东西。
(6)轻轻松松创作:设计要懂得留白,让使用者参与创造中。如可自由组合调节的家具。
(7)先集中:通过单一元素的重复聚合组成的视觉效果。
(8)休息时间:研究事物不使用时的状态,加以合理的设计利用,赋予全新的价值。
(9)混搭:将完全不同类别的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
(10)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将一件合适的东西用合适的形式再利用,在现有技术上开发新产品。
日式设计的精髓,是在日常中挖掘美,非常关注细节和人的感受。看完这本书,发现设计师这类敏感族群,即便是在家里檫一天地板,估计也能擦出设计灵感来的吧。工业设计蛮有趣的。
4《独角兽之路-20款快速爆发且极具潜力的互联网产品深度剖析》
从2015年开始对各类APP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很偶然地关注了三节课的订阅号,并在三节课官网学习了3个月左右的运营和产品相关课程;开始系统地梳理个人在运营方向的框架,也顺便对产品做了基本的认知。
这本书对滴滴出行、百度外卖、小红书、in、网易云音乐等20款产品的业务逻辑、功能结构、产品各阶段的迭代情况做了详细地梳理和总结式的分析;可看到各个产品发展路径的全貌;是一本产品经理的入门级书籍,适合2到3年左右的互联网从业者。
书中对产品的分析思路和复盘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同时也可看到在产品各个阶段,运营需要做些什么事情,产品和运营在各个阶段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本书回答了“做什么”的问题,而“为什么”以及对竞品的分析比较少,这是需要自己来做的功课。如果是产品初学者,建议先学习三节课的系列课程,有了整体的认知后,再来看这本书,会更有体悟些。
5关于学习的一些思考:
大多数的学习和读书,获得的只是一种学习到了知识的感觉。这种感觉能极大的缓解焦虑,满足自恋。但和知识本身没什么关系。这也是近两年知识服务大行其道的原因吧。
而大部分的学习培训课程,能帮助学习者完成的,是从不会到会的这个阶段,从会到精通到成仙,靠的是学习者的天赋、实践和悟性。
懂得了基本的逻辑和规律还不够,还要能把复杂的变量塞进大脑,运算出各种质地的答案。
这种类似玩调色板的行为,很容易上瘾。
看起来是个美妙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