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升王国》谁说大人的世界没有童话
这是维斯安德森众多童话故事中的一个,也是最动人的一个,它仿佛是每一个已经成年的大人心中都曾经藏着的冲动,不仅仅指向爱情,也指向关于打破某种可能是想都不敢想的曾经可能轻易就妥协的关于沟通和和解的一面永远打不通的墙。在童话故事中,它代表一种历经磨难的圆满,而回望现实,它又永远的难以到达。这是这个故事的迷人之处。苏西手中读着的童话书,更像是在读着自己的故事,这个只属于书中的童话故事,但是它读起来又非常的过瘾。
从孩子的视角叙事,又与圣经的经典故事结合,给故事的后半段增加了诗史感,叙事更加的开阔,两个孩子的勇敢变得神圣起来,有如洪水的忽然袭来,改变了整个小镇的面貌。
一、童话,艺术和宗教三合一
安德森的影片主题是深层的叙事内核是古典的,但它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童话
从故事的第一层面来看,是一个带着眼睛的长相很像女孩的叫做山姆的男孩,离开了自己驻扎的童子军军营,像大人一样,写了辞职信,人却是不辞而别的。他逃走的方式是越狱般的在帐篷里剪了一个洞,用一张海报贴住。
他与自己心爱的,另类和早熟叫做苏西的女孩,一起私奔了。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
跋山涉水,建立信任,这个过程的展示非常的像我们小时候看的童话书,活生生的一本动起来的童话书。
他们带着自己心爱的东西,离开了格格不入的世界,去建立自己的王国。这个梦想在小时候谁都有,但是能付诸实践的孩子,可能数不出来几个。大家都是想想罢了,毕竟也没逼到那个份儿上。这两个孩子可不一般,说走就走了。这就是大洪水的前奏啦。
他们自己钓鱼吃,自己想办法运输大件的行李……
男孩交给女孩野外生存技巧,当然也是一种男子气概的炫耀。女孩子给男孩读书。男孩像个小大人一样吸着眼袋里面的烟。
在寻找他们的过程中,童子军这边才知道了原来山姆士一个孤儿。如果被当做问题少年,送到少管所的话,可能会遭遇电击。
他们在路上遇到了追击,苏西用剪刀刺伤了一个童子军。
这个镜头,一个主观镜头加山姆射来的剑的特写和苏西的剪刀,完成了全片最暴力的呈现。
最终他们到达了月升王国。
两个人一起跳进了水里。
一个美丽的小岛是他们两个人的家园。终于有时间好好说说话了……这种浪漫,要看了电影才能体会 ^-^,就好像每个女孩小时候都喜欢用被子塔一个城堡,自己在里面扮公主,在安德森的电影里,这个城堡和公主都变成真的啦。
灰姑娘的12点还是到来了。两个孩子最终还是被找到,被带回去了。
但是,他的童子军小伙伴们,处于仁义的考虑,决定帮助他们进行第二次的逃离。
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们举行了12岁的婚礼。
最终,在大人的支持下,他们常常见面,并生活的很愉快。圆满的童话故事结局。
大人的世界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看看大人的世界,就不再是一个童话世界了。里面有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大人们的世界:
律师沃尔特沉浸在个人世界里;
童军头瓦德在秩序与严厉下却充满挫败感,却在关键时候体现出了一个英雄的本色;
而看起来像个硬汉的警长(布鲁斯•威利)却有着十分敏感柔软的一颗心,跟苏西的妈妈有着谜一般的爱情。
父母并不相爱,却因为抚养孩子的责任而生活在一起,但是他们觉得这并不是最终的理由;
这些种种的复杂和混乱的情况,孩子们可能并不能理解,但是他们一定知道。这里苏西的望远镜就是一个看到的象征性的物件。因为知道,才有了不能理解的对抗。才有了想要逃离的念头。他们之所以想要创造月升王国,是因为他们觉得那个世界并不好。一方面,是他们在内心当中都感到孤独,孤独来源于不能理解大人的世界;另一个方面,是他们觉得自己来创造的话,一定能比那个更好。所以,才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大逃亡行动,但是,他们的逃亡与邦尼和克莱德的逃亡是不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目的地,想要再去创造新的生活。这也是影片最终的收获的意义,他们的离开是善意和积极的,这种虽然是逃亡却让很多人,从这种举动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最终,达成了某种程度上与现实世界的和谐与统一。
宗教意义
大人和孩子在教堂的屋顶上和解了。这个情景发生在教堂里,而不是任何的别的地方。大人和孩子相互理解,互相尊重,以及充满爱意,这个背景其实很古典的,宗教意味的体现。西方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宗教信仰,也是精神的归宿和依托。宗教和童话的双重表达,是一种新的尝试,它确实触动了观众心中既温暖暖又神圣的一面,正是这种方式,使故事绕过了现实层面,才将和解和改变变得合情合理和顺理成章。
艺术世界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是布里顿1946年的作品,为了普及古典音乐,日后与圣桑《动物狂欢节》、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齐名,成为儿童古典音乐教育中最常用的三部作品。
片尾在念出每一个乐器的名字的时候,就好像在叫着谁家小孩的名字一样,激情昂扬的语调。
安德森是崇尚古典的艺术家,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对于几位艺术家的致敬,我们就可看出端倪。在木管、铜管、弦乐、打击等几组乐器的分别演奏和最终合奏,汇集成一首美妙的曲子的过程中,我们读出了和谐的美的音律。
这一部分也是跟影片的主题相互融合的。每个不同的个体,通过相互的理解,虽然我们只能理解其中的一部分,而无法真正的理解个体的全部,但是,这种个性的美和理解的宽容,最终奏出和谐的乐曲,也是一件好事。这是上升到艺术层面隐喻性比较强的部分。这一部分也包括片中出现的“诺亚方舟”的儿童剧的部分。这使影片变得与众不同,使影片的内涵更加非常的丰富和饱满。
二、一贯的结构风格特色
风格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风格和主题浑然天成,观众看着赏心悦目。安德森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观察这个世界,并发挥艺术家的天赋,应用在他的电影中。
《月升王国》开场部分和主题呈现,铺垫三个部分,非常的短,而且直接,几乎就是导演直接介入式的。具体表现出来,就是老人纪录片式的直接介绍岛的情况,中间大伙第二次的逃跑,老人直接放了气球,打开灯,对着镜头说话,直接跟观众交代情况。《布达佩斯大饭店》中,也又作家对着观众谈心,像是在做采访,采访之前,打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灯亮起来的镜头感。
接下来几乎是板块叙事,第一个板块是两人逃走,设置的障碍是被大人和其他童子军队员追,然后他们赢了。
第二个板块是他们到达了月升王国。
在岛上的美好的生活。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被发现并带回去。
在带回去之后,母亲和苏西的对话,是秘密式的女人之间的倾诉,当苏西拆穿妈妈的真实感情时,母亲也从大人的角度终于能理解苏西了,所以,在这里大人和孩子之间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情感上的不能言说的共鸣。
另一面,警长和男孩山姆之间的对话,几乎也是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诉说着自己人生的不如意,人生的无解等等。但是男人活着还是要做对的事情,要勇敢……通过人生的境遇或者说是遭遇(因为警长爱着苏西的妈妈),找到了相互理解的一条路径。这个过程非常的感人,有双方的努力。
第三个板块就是集体大逃亡。安德森好像很喜欢集体的出走。然后,几个人的动作有一样,好似一个人。《布达佩斯大饭店》里面,越狱的部分。《穿越大吉岭》整个就是集体的出走。其实在《穿越》里面,每个人的个性塑造比较欠缺,可能也与这个有关。亚德里安·布洛迪要不是全程大长腿,粉短裤,估计这个人物会完全被淹没。
这个过程大人们经历了大洪水,大家都好像经历了严重的事件,也经历的内心的变化,开始保护和倾向照顾两个孩子的情感早熟。在教堂里面的戏,与《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在伯爵夫人家里非常相似。坏人和好人的正面对峙,而好人在这个时候,处于完全的弱势。
孩子们被逼无奈站在教堂顶上,准备往下跳。大人们怎么好让他们从教堂顶上跳下去(当然这是玩笑哈)。最终,警长决定收养山姆,问山姆是不是愿意,山姆转过头看着苏西。苏西点头,于是他们拉起了手,只是一个雷下来,就变成了这样。
不过,别担心,孩子们还是在“哈利路亚”的音乐中被拯救了。
第四个是结尾。导演很好心的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暴风雨带来了更好的收获。大人的世界,孩子的世界都一样,这一折腾,都比原来好了。这都是解说员讲哒。
这四个板块,是很工整的。一个压力,一个障碍,同时付出了代价,得到了解决。行进过程中,有游戏闯关的意味。而导演分割板块的工具就是色彩,音乐和场景。这三点是他最强烈的个人风格所在。同时,道具的运用也是安德森迷津津乐道的重要部分,简直美得逆天啦。关于这几部分,我就暂时不写了,相信大家在网上能找到更加详尽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