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一个都不能少》
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因为家中老母亲生病,不得不暂时请假回家。因为村小条件艰苦,村长只能找到一个小学毕业十三岁的魏敏芝当代课老师,对她唯一的要求就是看住孩子,一个都不能少。捣蛋学生张慧科父亲早亡,母亲卧病在床,为了还债,他不得不去城里打工。魏敏芝要把他找回来,没有一分钱,就组织学生去搬砖,还是不足车票钱就混车,被发现赶下车就走路,到了县城睡火车站大街,写寻人启事。别人告诉她去电视台登广告,她就去电视台门口找台长一天一夜,终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张慧科,也为水泉小学带回社会的捐赠。
镜头二:支教老师江一燕
《朗读者》第九期,《晶莹的泪珠》的朗读者江一燕,在广西巴马低调地坚持支教九年。她说,山里的小孩很害羞,表达不出心里想说的话,但是他们会用行动表达。可能隔很远的地方,他就跑过来,突然抱你一下,拉你的手,松开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手里有一个脏脏的小玉米,但那可能是他们口袋里唯一的存着的午饭。
镜头三:坚守村小三十九年的老教师
前两天去乡村,遇见一个老教师,城里人,在偏远的山上一个人坚守一个村小三十九年,直到村小被乡镇小学合并。
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去乡村当一名老师吗?不仅仅是老师,还可以是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还可以是残障人士的天使,老人的小棉袄……
成长的机会
《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只是一个小学毕业年仅十三岁的女娃,她不会教书,也不会唱歌,为了50块钱的责任,用各种无知幼稚的方式看管孩子。可,在寻找进城打工丢失的张继科事件中,这样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女娃身上,闪烁着善良、责任、吃苦、执著等一系列的光芒,继而带来了社会各界对水泉小学的帮助。如果没有这次代课,或许魏敏芝任然是一个不懂事的女娃,或许就无知的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日子,生命里平平淡淡,普普通通。这次代课的经历对魏敏芝来说,就是一次成长,不是谁都能够有机会得到这样的成长。
情感的收获
如果江一燕,没有去广西支教,我或许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明星,更谈不上喜欢。但,我要说的是,支教带给江一燕的,除了美誉更多的是情感的收获。就如白岩松所说,人不是简单的动物,吃饱喝足就行,而是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和提升。与其说江一燕去帮助孩子们,不如说,是孩子们教会了江一燕“爱”,给予及江一燕情感的满足。
自我的拯救
在村小教了三十九年的书的老教师,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他并不觉得自己很亏,没有体验过其他的职业;也不觉得自己很穷,没有在大城市买车买房;因为他让更多农村的孩子有机会过上比他更好的生活,他是富有的。我们这代人生活得焦虑,刚进大学就想着赶紧进入社会找一份可观的工作,一毕业扎进社会的大染缸,又是无数的跳槽,觉得这不适合我,那委屈了我,看见别人有车有房各种羡慕嫉妒恨。越来越多的人顶不住生存的压力,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更有甚者选择自杀这样阶段的方式解脱。我们总会有无数的抱怨,当我们抱怨的时候,世界就变小了,小到只有自己……如果我们能像这位老教师一样,打开自己去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救赎自己。
小花儿们需要你
在贫苦的农村,一个人孩子如果想要走出来,有所成,就只能通过学习,通过高考进入好的大学,才能得到好一点的教育资源。经济的落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让西部的教育远远落后于东部,让山区的教育资源较之城里更匮乏。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在物资上,会比《一个都不能少》、《走路上学》好一点,但是,软资源依旧很稀缺,特别是优质的教师资源。
农村条件艰苦,教师待遇差,很多老师来几个月半年就走了。留下来的老师,再提高的机会也很少,学生的眼界也得不到较好的开拓。如果各行各业的你的志愿加入,便会改善农村学习的氛围,开拓学生的眼界。
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去乡村当一名老师吗?把你的看到的世界带给孩子们,也看看孩子们的世界,或许爱会变得很简单;或许很多的追名逐利都会变淡,淡到只有一颗平静的心;或许你会发现自己还有其他方面的潜力……
文章根据第三周作业修改,以下是修改的点:
修改1:重新梳理文章思路,由乡村贫困孩子们需要各行业的人来扩宽视野改为各行各业的人能在帮助孩子们的过程中收获自己,提升自己,拯救自己。
修改2:四个镜头删去与新思路不太相关的一个镜头《走路上学》。
修改3:三个镜头呈现后,增加对三个镜头里老师的分析,主要表达当老师或者支教带给当事人的好处。
修改4:将简略的农村教育资源稀缺,各行各业的人来加入,扩宽孩子视野这一大段挪到分析后面,引入“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去乡村当老师?”。
修改5:将当老师延伸到各类助人活动。
修改6:字句标点做了适当修改,更通畅了。
修改7:根据主编建议,把最后斜体的部分放到成长的机会之前,作为连接两个部分的过渡。
第三周作业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