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收益递增》读书笔记第三十八篇。
作者写到,他深受怀特海哲学的影响,总是将“实体”视为一束一束的“过程”,过程的聚散导致实体的生与灭。受作者的推荐,我也看了怀特海的《思维方式》。实话说,看不懂。但是看的有点感觉。对于作者提到的我同样也有感觉。我习惯用感觉,因为我记不住具体的东西,同时很多时候也理解不了作者的具体意图。所以我对任何的事情都只能用感觉来定义。这一点我好像是最近才有的察觉,我说自己笨,不是谦虚,而是真实的自我感受。因为我记性不好,就算是很用力的去记忆一些东西,也还是记不下来。所以我很是羡慕那些过目不忘的人,也很羡慕那些可以深刻理那些难懂的道理的人。我笨是个事实,那我也只能用我的方法去解决我所遇到的问题。记不住,那就记不住。就像是看书,看完就忘,在看和新书一样。只要看过之后能给我留下一些感觉就好。看多了,感觉积累的多了,自然也会形成一定的规律。
就像是作者说的他将实体视为一束一束的过程。我常说的一句话不也是人生就是个过程吗?我们能感受到的实体,他存在的意义只是承载这个过程。他们之所以能形成一个实体,也只是因为规则的显现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一个实体的产生与毁灭,他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有亘古不变的实体吗?反正现在在我们能感受到的维度应该是没有。我们现在能感受到的事物都是随时间在变化的,或是说因为所有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才有了时间的概念。
我认为的世界应该是开始于虚无。因为如果一个事物如果开始就存在,那么你就可以一直的追问在这之前呢?只有一切开始于虚无,才能没有这个问题。开始于虚无也不是不可能,我们自身不就是无中生有产生的吗?在你存在之前你在哪里?没有吧,你说不上来吧。既然我们自身都可以是无中生有的产生,那么这个世界就不能是无中生有的产生吗?实体的生与灭都只是无形的规则的产物。规则是无形的,他只是借助于实体才能被感受到。
说到底我们对这个世界最终也只是一种感觉。就算是现在普遍认为的各种科学依据,不也只是靠一些可以重复的实验得来的感知吗?这些科学也是以我们的感觉为基础存在的。你没有各种感受器官,你能感受到这些东西吗?那么你就确定我们的这些感受器官感受到所有事物都是真实的吗?只能说你感受到的就是这个样子。但不能说这就是他的全部。还有太多维度的东西是我们感受不到的。所以我们眼中的世界绝不是全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东西,也许就在我们身边。只是因为我们感受不到,所以相对于我们,他们就是不存在的。这件事现在是无法被证实或是证伪的,那么这个世界就存在无数种可能。我们也只是活在我们能感受到的世界里。你永远不能说你感知到了全部。
过程即是这个世界无形规律的表现形式。我们自身的存在也是个过程。你现在存在,不能说你就永远存在。在过程中你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到底是你拥有这个规律,还是说这个规律制造了你?谁是谁的产物呢?谁在先,又是谁在后?或是同时产生和存在?
我的这些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我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我自己的感受与认知,我把他们抽象进我的大脑。同时我还通过看书,知道了他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他人的认知对我一样有影响,让我多了很多对这个世界的视角。但是最终我会如何对这些感知内容进行加工,就是大脑中的事情了。这个过程是看不到的,我自己也不知道这些想法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就好像是一种条件反射,脑子里进去了什么东西,就会相应的产生什么东西出来。我们的大脑就好像一个黑箱,他对进入其中的东西如何加工,对于我们是个谜。就像是我现在写东西,在我打出下一句话前,我也不知道我会打出什么。只有打出来了,我才知道。在这点上,我自己同时也只是我自己的一个旁观者。那么到底是什么在主导我们的思考,控制着这一切的发生呢?
我现在看书的一个感受就是,每个作者讲的都只是他眼中的世界。那么这也就无法定义到底谁对谁错,或是这个世界就根本没有个对错。你只要是按照自己的认知去认为就好了。我们的形成,包括肉体与精神,也只是特定条件下的一个产物。一个一定维度下的解决方案。你的存在是与你所处的环境相匹配的。一个人的经历造成了他独特的认知,他思考和认知,最终也只是为了在他所能感受到的范围内建立一种自以为的自洽。汪丁丁是在建立他主观世界里的自洽,怀特海也是。我在这每天读书思考,也只是为了建立一个属于我的自洽的主观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谁比谁更高级吗?没有!大家都是平等的存在,包括那些我们认为的低等动物。所有的存在都只是在属于自己的规则下运行。规则改变,承载他的实体就也会跟着改变。这个世界上灭绝的动物多了,人绝不可能成为那个特殊存在。
所有存在,在你存在时就要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干你想干的事情,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只要是你自己感觉自洽,那么就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