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的共享单车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共享单车犹如一个火把,照亮了整个寒冬。摩拜、ofo、Hellobike、小鸣、优拜、骑呗、小蓝……等充斥着每一个角落,都是一场血腥的战场厮杀。产品、服务、资金间的火爆的对话将公司间的竞争氛围引向了高潮,不久的将来久可能就是共享单车的寒冬。
1.资本问题
目前共享单车产品的已经有数十家公司,接下来市场上还会迎来十多位竞争者,整个市场上将会迎来近50个玩家。2017年的共享单车,和2011年的团购、2013年的打车平台处在一个相似的境地。单车供应链的压力或许遏制了更多平台的涌现,但有限的资源更加剧了其中的竞争。没有融资的玩家,可能连战场都无法进入。
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分三种:第一是用户骑车租赁时长费用;第二是用户押金费用,获得金融收益;第三是以平台优势获得广告投放费。
当前盈利为时过早,现在的共享单车大多采用1小时收费1元的标准,以每辆车日均收益4元来计算,一辆造价1000元左右的车,要用250天才能收回成本,这还不包括每日进行单车投放、密度调控、检修维护等费用,也没有将折损率计算在内。一些缺乏保护措施的共享单车,虽然造价低廉,维修费、折损率会相应增高,也无法在短期内收回成本。摩拜公司王晓峰及胡玮炜表示,摩拜的当前主要是打磨产品和服务,后期才会考虑盈利。Ofo也表示现金流很健康,是业内唯一一个具备良好自我造血能力的共享单车服务平台,后续运营成本也是业内最低的。”
投入与产出的不平衡,对公司的融资能力造成了严峻的考验,在激烈的斗争中,融资速度的差异将会对共享玩家一个致命的打击。
2.产品
供应链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影响共享单车品牌的生死存亡。目前规模化投放市场以摩拜单车、OFO最多,摩拜单车CEO王晓峰表示公司现在的目标是每个城市投放10万辆车,目前的最新消息是摩拜马上进入到第12个城市。粗略估算下,摩拜需要上百万辆车才能达成目标。ofo也不例外,ofo公关在1月10日告诉凤凰科技,小黄车覆盖了33座城市,链接单车80万辆。此外,个人闲置车辆也可纳入ofo的共享体系中,目前校园市场中有10%的车源来自于个人。这些共享单车玩家们号称年底投放10万辆,甚至40万辆的什么时候能够兑现?
厂商的生产能力始终是有限的。毕竟自行车生产属于密集型劳动行业,受到正常生产周期在(45天-60天),工人的熟练程度、产品质量的标准执行、核心部件供货能力等问题的影响。比如一个 100人规模的工厂,人均的产能比在 25 至 30 辆左右。捷安特、美利达等成熟企业,在每条生产线上,共享单车使用的单速车一天能装配完 1000 多辆。对于普通小工厂只能完成他们的 50% 左右的量。采用了特种零件,在采购链上要求严格,毕竟自行车刹车系统是否安全、变速系统的顺畅度等方面有很多严格的标准。
根据《财经天下》的报道,飞鸽为ofo订单开的两条产线每天各自能够生产1200辆自行车,赶进度的时候能够生产2000辆左右。而飞鸽去年10月、11月与悠悠单车Joybike、快兔出行谈下的生意,都还没来得及挤出产线来投产。更令供应链吃紧的消息是,现在可能还会有新的共享单车的订单,供应链极度紧张。
像摩拜、小蓝这样既有自己投建的生产线,又有合作工厂的平台,在产能方面具有优势,而优拜、小鸣则背后有自行车大厂商作为投资方的公司,可以保障生产质量的稳定。
产品的数量及好坏都是决定后期用户的流量,对玩家也是一种考验!
3.服务问题
这是一个秩序混乱、标准缺失的行业,,已经展开激烈竞争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带来大量的环境和交通双重重压,政府也在按照实际承载量规划共享单车的发展,向各个公司分配限定的数额,以促使共享单车项目达成有序竞争。但这并非长久之计。为了寻求规模效益,各大平台无法停下扩张的步伐,供应链和融资能力的差异越发凸显,问题激发。至于摩拜、ofo能不能成功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共享单车一定能成功。不光共享单车能成功,共享汽车也能成功,共享住房也能成功……这是一个趋势,很多细节领域都会出现共享模式的。这是时代的历史性机遇,但也相信寒冬马上就要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