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3 晚
又过了个周末,之前面试那家——老板跟个213一样——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公司,时隔半个月,上周五傍晚又给我打电话问我的意向,其余的面试和机会基本石沉大海。周末看完一本书,看了几集的美剧,突发奇想要学习英语,可能是看美剧感觉英语也不是很难吧。
不要总这么漫无目的,还是回归我写作的大方向吧。今天主要先写一下运营怎样建立用户画像吧。首先你要清楚什么是用户画像。用户画像在运营中能够帮助你更好的理解用户,也更清楚你的产品和服务给什么样的用户带来什么具体的价值。完善用户画像就是帮助你先建立起产品和用户的联系,更好的开展运营工作。
那么如何建立用户画像呢?
传统的C端运营建立用户画像,只要做到两点基本也就做到了八十分以上。一是关注用户的静态属性,比如性别、年龄段、哪里人、收入水平、消费能力、特殊爱好;二是用户动态属性,这里需要跟你自己的运营主体结合起来,你提供的是什么产品或者服务。举个例子,如果你做电商运营,目标用户是一个一线城市收入中等偏上的互联网公司白领,加班比较多,基本晚上躺在床上才有机会打开购物网站种草一些日用品先加入到购物车,喜欢浏览一些“二次元”风格的东西,大概在一两天后会正式下单,基本看好的东西都会剁手。这样你如果针对这种用户做运营的话,基本有了一些思路,怎样引导ta看到你的产品,并对产品产生兴趣,做好购买体验,引导ta多关注你的店铺,这样成交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也有看到其他人对用户画像的讲解,比如产品大神梁宁老师推荐的两套用户画像,第一套“羊群、狼和草地”,第二套“大明、笨笨和小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网上搜来看看。
以上to C的用户画像仅供你来参考,由于我基本从事的是B端的运营工作,下面着重说一下我对建立B端用户画像的理解。
我们在做B端用户画像的时候,首先也是把目标用户的基础信息(属性)放在第一位的,这里包含企业属性:企业规模、所属行业、主要产品、服务模式等;另外针对B端业务决策链比较长的特性,接下来要做的是厘清决策链,包含角色、话语权、和基本特征等属性,这是挂在B底下的C的属性;接下来就是用户路径的梳理,结合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用户应该怎样一步一步在你预期的路径上逐级转化,属于动态的属性;最后就要根据用户的梳理,结合着场景、故事,来提炼出用户的共性,抽象出小群体的画像,针对性运营。这里你可能无法一次满足不同种类的需求,没关系,只要做到一次多满足一类需求即可。也可以说最后一步在了解用户的前提下去平均化,做到差异化开展运营。
这样说起来可能还是比较抽象,我说个案例。
我之前做工业互联网平台B端企业的运营,用户画像前期都是由销售和BD线下通过Excel收集回来的。虽然我们设置的标签列有足足50多项,但最终对我们运营的帮助微乎其微。这里的信息充其量只是做到了第一步——了解了目标用户的基础属性,结合这个我们做的机加工这个行业,表格收集回来的信息多包含了设备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更深层次地理解、分析和挖掘用户的需求。后边运营侧要求接触用户的端口,在进行业务推广的同时,一定要按照我们的用户画像去完善信息,包括上边说的,厘清决策链。接下来的用户路径则需要产品的支持了,我们根据想要统计的用户行为,请产品部门帮忙在平台上的不同位置,不同流程中进行了数据埋点,后台给我们页面进行统计分析,便于我们了解用户行为和规划用户路径。最后我们自己建立多套差异化小群体特征画像,针对性地制定运营策略,开展运营工作。分清了不同的用户画像,就是为了运用不同的策略开展精细化运营。对于不活跃的用户可以通过他关注的需求进行勾引,对于活跃但是没有完全留存的用户通过价值服务来转化,对于留存下的用户尽快完成增值服务的付费转化和复购,对于濒临流失的用户建立流失预警促进再活跃和流失用户不同周期的召回机制。
按照这个思路下来,你对用户画像建立就有了基本的理解,后边我也会再增加几个相关的案例来充实这个模型。
今天先到这里,也不知道有几个人看,我先洗洗睡了,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