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过一篇文章,说中国人缺少死亡教育,文章里举了很多的例子,其中也用了一些西方的社会学著作来论证了这个问题。关于人生的终局有好有坏,很多事情发生也是人们不愿接受的,但它们又真实的存在着。新闻报道里就有不少的例子,而许多都是骇人听闻的。在没有人关心的地方,又有多少人正在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接受着死亡的考验。
有句话不是说的很好吗?不知生焉知死。其实我倒觉得,把他反过来理解也是成立的,不知死焉知生。如果对死亡没有一个全面的认知,那又要如何去接受他呢?对如何去面对它呢?
一个人要怎样真实且自在的活在这世上?其中死亡又必定是最大的考验。这时重新思考死亡对生命的意义,就变得十分必要了。就像那篇文章说的那样,生的对立面不是死,死亡只是对生的延续。
从小我们就喜欢听童话故事,因为故事的结尾都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就如:王子和公主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有的坏人都得到了应有报应,最终好人在百转千折后还是获得了胜利。不举其他的例子,我们拿非常熟悉且大热的IP《西游记》来说,它不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吗?就算师徒四人落难被困,生死悬于一线,这时一定会又天兵天将前来搭救。它所宣扬的宗旨无非就一个,好人会有好报。
那么你所期待的人生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之前看到过一个网友,他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他幻想的结局就是:患了绝症去流浪。然后就是他的“美好”的终局规划:留下一封遗书给父母,去自己最想去的远方,从此踏上一条无回头路的死亡旅途。但他没有说出来的是,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结局?为什么又把这种方式作为自己的good end?
我也曾多次想过这样的一个场景,当生命垂危,已然达到无药可治的地步。这个时候所有亲友都围坐在床榻前,一脸愁容的劝慰着病床上的我及我的父母。这时我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平静如水的看着他们关切的眼神,内心却想到的是:平日很难相聚的一群人,他们以往都在各自的生活轨道上前行,在为生活奔忙着。这样温馨祥和的场面多么可贵啊!只因一个病人,把他们再次聚集到了一起,虽然这样的理由并不美好,可在这时多么希望这样的时刻能长一点、再长一点,最好让时间可以定格在这里。
事后发现似乎有那里是不对,为什么就会是那样的场景呢?经过多时的思忖,却发现,像那样的情景不是看到过很多回了吗?这时有人应该要问,你到哪里见过很多回?难不成…..?等等,就别脑补下去了。这里说的是,影视剧里不是经常刻画这样的场面吗?煽情的效果也是在那一刻达到了最佳。
是的,无意识中我们很容易把曾经的某些真实或虚幻的场景潜意识化。如果这样看来,我还是没有自己的终点设想,那些被深化了的场面,只不过是用了第三场景来借题发挥自己的善终。关于死亡,曾经也有过自己的思考,不过,都没有太深入。想到最多的一点是:这人应该是英年早逝的。
为什么就对早逝热衷呢?能想到的原因有几点:一、因为自己的年少无知。二、对死亡的认识不够。三、对于太遥远的未来不敢有太多想象。最后一点,死亡应该是一件比较酷的是吧?!
人都希望优雅的衰老,从容的死去。出生以后就是向死而生,当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如果你能先人一步认清死亡的事实,这将会为自己增加很多活着的勇气。
自己还能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时候,选择是否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