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同志爱读古书,尤其对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智囊》爱不释手,多次阅读并留下不少圈点评语。《智囊》制胜卷二十二中记述了田忌赛马。这故事咱就不讲了,中学语文课上一定都被虐过,搞乒乓球之类的团体比赛也一定都应用或被应用过,咱们看看教员读这段的批注怎么写的:
“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教员在这里写得很明白,在他心中,历朝历代带兵打仗NO.1是唐太宗李世民,NO.2是明太祖朱元璋。
这评价可太高了,赶紧看看,是什么样的原文引发了如此感慨:
“唐太宗尝言: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盖用孙子之术也。”
大意就是说,唐太宗非常善于搞孙膑田忌赛马策略,他每次观察敌军的阵势,先判断对方实力的强弱,经常先以自己的弱势兵力抵御强敌,再以自己的强势兵力攻击敌方薄弱。当敌人趁我方弱的时候追击,他们不过只能向前推进数百步,而我方往往在敌方的攻势之后,以强势兵力攻击敌方弱势,突袭之下敌军便溃败,跪着唱征服......
不论是田忌还是唐太宗,他们都深知一点:强与弱是相对的。在自己总体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关键在于怎样掌握主动权。某人讲过“致人,而不致于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田忌驷马之法、唐太宗以强当弱,目的都是为了造成自己相对的强势,以这种相对的强势去抵抗对手相对的弱势,在某些领域上强势歼灭对手弱势力量,最终在整体上战胜对手。这就是中国兵法的精妙之处,这也是历史上往往会出现以弱胜强的原因。
有人可能要问了,田忌赛马我知道啊,现实中怎么用啊?为什么别人是以弱胜强,我却每每以卵击石?
恩,小到个人、团体,大到公司、国家都可能面临这样的困境,手中能打的牌不多、对手上来就是王炸;身边靠谱的队友不多、看戏的观众不少;家里能跑的种马没有、能吃的骡子一群......你让本宝怎么办?宝宝也很苦恼啊。
解决这个问题,咱们还是看看高手是怎么办的。
教员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过,打仗就要像唐太宗那样:一开始先守不攻,不准我方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放手让敌人进攻;等到敌人屡攻不克,我方士兵气愤已极,再下令反攻,就可以一攻即胜。这样一来可练兵,二来可练民。
有没有点感觉了?再来:
“时间拖得愈久,我们的理由就愈多,他们的理由就愈少。拖下去,对我们的害处并不大,或者反而有利些。各种残民害理的坏事让他们去做,我们则只做生产、贸易、修路、医药、统战(团结多数,耐心教育)等好事,以争取群众,等候时机成熟,再谈全部实行协定的问题。”(毛选,《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1952年4月6日)
明白了吗?
如果说买房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位置、位置和位置,那么斗争的三要义就是时机,时机,还是他~哔~的时机!
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在开会时,或在排队时,突然发生了争吵,一方手舞足蹈、口吐莲花、万箭齐发、雷霆万钧,好似占得先机、风光无量、志在必得、势如破竹,但随着他(她)争吵声音的提高、语速的加快、内容的增多,现场的气氛慢慢发生了变化。似乎有一种燥热在人们的身上散发,人们窃窃私语开始议论他(她)话中越来越多的漏洞,人们看着手表祈求赶紧结束这场闹剧。就连他(她)自己也开始觉得无聊起来。这个时候,一开始处于弱势的一方,只需要口唇轻启便有如四两千金,只需要罗列事实便能春风化雨。既结束了让所有人尴尬的局面,也赢得了争吵的胜利。
生活中的小道理,推而广之就是大智慧。《智囊》里说唐太宗“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就是看准对手“弱”的时候一击制胜。弱,来源于对手久攻不下、粮草断供的自乱阵脚,来源于民众被混乱勾出来的愤怒,来源于各个相关方施加的压力。
等到对手屡攻不克、满地狼藉,朋友们、观众们都气愤已极、同仇敌忾,这个时候的反攻,就是敌弱我强,就是田忌赛马,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员说的既练兵又练民,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最近看新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都是气的不要不要的。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有耐心和信心。因为对手的进攻,始终被我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斗争的主动权,始终在我们这边;正义,始终在我们这边。
《智囊》里记录了很多有趣和有用的故事,以后我会慢慢写出来。有很多道理吧,古时候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未来还会是这样;河的这边是这样,河的那边、海的那边、洋的那边,依然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