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教主的邀约,两年之后,再次参加成都敏捷之旅,说是去开诊所,其实是有私心,私心之一,是想要在工作之外,也可以和身边的小伙伴,慢下来,一起聊聊。周五那天和范范聊我们的改进策划,他给我很多好的点子,接着,我觉察到自己和范范,和小妹儿他们相比的一个不足。我总是一直在扮演着一个给予别人支撑,帮助别人出主意的人。就像大卫今天分享的一样,那些我们曾经以为的成功经验,那些我们曾经做的好的东西,反而会限制住自己,让我们不肯去面对现实,不肯承认,这个事情,我需要外力的帮助,因为向别人寻求帮助这件事情的潜台词好像是“我不行”,我看见了自己对自己的限制。
看见了曾经的那些成功经验对我限制,而事实上,再回到内心的时候,当去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不得不去承认,我需要从外部,从其他人那里获取到更多的力量和帮助,我需要你们。
这也是今天学到的:
套路一:当我们有一些经验之后,我们的成长的限制其实反而是在我们自己对自己的限制。
套路二:任何的架构,框架,完美的问题解决方案。都是一群人就着一个具体的场景,不断的去试错,优化,总结出来的。当我们用这些看起来非常美好的东西的时候,如果是停留在这些架构、框架本身的,而不是从小做起,从每一天每一个问题做起的话,永远也无法成功。因为对于别人来说,完美的架构,完美的解决方案,未必能解决你的问题。
套路三:关于个人成长。这一点,感触特别深。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看一本书,或是上一堂课。
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在某些点上会有一些思考或收益。如果可以做到持续的去学习和去积累,那这些零散的点就能串起来,成为一条线。
我们所关注的一定不会只有一个方向的东西,不同方向的关注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面。
而这些面累积得越来越多的,我们对他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些面有机的整合起来去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这一点,和我们解决问题也有相通之处,大卫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做事的套路,举例说明一下:
他们一开始想要构建一个度量反馈体系。所以,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投入很多人力去建立这个体系,让这些人去向外部学习经验,尝试做了很久,却没能做起来。
后来,他们换了一个做事得方法。只是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把这一个个的问题记录下来。这些问题单个的去看,可能不容易发现一些趋势。但一段时间累积下来,便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再往下走,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看到的趋势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可以从不同的地方看到问题的所在。然后,再从不同的维度去看这些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构建一个适合他们的问题反馈的体系。而事实上,这个过程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就建立起来了。
这里的套路就是,从大的体系往找走?还是从点滴积累,逐渐去形成你的体系。
套路四:和老板以及和团队的关系:老板有时候并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但他们一定知道他们不想要什么。和他的沟通交流,首先需要顺从他,然后需要去引导他。用最小的投出产出一个成果,拿着你的成果去和他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不断得到他的反馈,再根据他们反馈做调整,并在这个过程中去影响和引导他。
一方面,需要向外连接你的领导,让他感受到你团队小伙伴的付出和努力,另外一方面,需要让团队小伙伴前进的动力大于阻力。
套路五:质量改进,首先需要想清楚,当我做点什么的时候,我能得到一些肯定的答案。如果只是一抹黑的去做一些尝试,那只是靠运气去吃饭。
真正需要做的,一方面需要去尽可能消除那些不确定性,去了解用户经常使用的场景,或是以前不出问题,现在为什么出问题的这些用户习惯的变化?找到这些信息,针对用户所用的这些场景去做有针对性的改进,才能让我们对所做的事情,更加的有底气。另外一方面,团队的技能提升是核心,技术和业务能力的提升才能保证所有的落地是可操作的。这一点,有一个更大的感受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觉得,我们1分钟只能跑50米,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个限制,如果不想办法去掉这个限制,那当我们面临问题的时候,大家就会想各种理由来合理化这个限制认为我们就是做不到的。而事实上,通过练习,很多限制是可以打破的。而想要打破这个限制,首先要做的,就是我们需要想清楚,你能为此做点什么?然后坚持做下去。当你打破越来越多的限制,你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感受:从小处着手,从身边点滴做起,抱着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在点滴中不断积累,让自己的知识从点连成线,由线变成面,然后再从更多的视角和维度去把这些面构造成一个知识体系,这个体系中有内化的属于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套路。最终,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回到自己的初心,调动那些套路,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