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生活了很多年,回想起曾经年少时在农村生活的日子,陪母亲在田地里劳作因辛苦而埋怨的日子突然觉得无比怀念!田埂间的花花草草,一树一木在这个科技发达的美好时代都变成了童年的回忆。
80后的我,老家坐落在那有着神话般美丽又极其偏远的西南山区,云南,56个少数民族汇聚的地方。我们就住在山脚下,大家都有一个比较冷僻又比较酷的姓氏:冷氏。青山绿水的山下住着的都是穷苦的农民,一年四季就靠土豆、玉米、萝卜和各种蔬菜再加自己喂养的乳猪和猪仔维持生计。没有经济作物,离城较远,30年前没有修通公路,仅有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通往镇上的柏油马路上就会有络绎不绝的踢踏踢踏的马蹄声,闷热的空气中弥漫着原生态的马粪的味道。每逢镇上赶集的日子经济条件稍好的乡民就坐着马车去赶集,勤劳持家的人家会把自己家有的东西,如鸡蛋,蔬菜背到集市上卖了换点生活必须品,于是集市上除了正规的商家之外你还能看到一些当地人随意的在集市边上摆弄着自己的产品,正如北京的早市,只是类别不一,有自己家孩子剪短的头发,自家研制的咸菜,自酿的米酒,特色的陈年火腿,姜黄豆腐.....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在乡集的这天跟着父母去赶集,可以开开眼界,也可能可以吃一顿凉粉,或是买件新衣服,但通常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除夕前对整套房子进行大扫除,木料房子会用报纸进行室内装裱让烟熏火燎的屋子焕然一新。孩子们会相约到到山上撕下青松树上的松叶背会家里铺在主屋的地上,在年夜饭做好之后大家在将腿一盘就在青松垫子上吃年夜饭。清脆的绿色衬托着一年中最丰盛的饭菜,身边围坐着一年中团聚的家庭成员,年长的老人,在外务工的家人,上学的孩子,每个人的脸上都散发着欢乐的笑容,饭后的火塘边,大家围坐在一起说着这一年里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低头族大家其乐融融的用最简朴的方式庆祝着新的一年的来临。
上学的条件也很艰苦,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资源的匮乏,上下四五个相邻的村舍只有一个规模稍大的学校,学前班和一年级到三年级可以在自己的村庄上课,四年级到六年级就不得到距离自己几公里外的一所具备各种科目的较大的学校,脚程差不多都在半小时以上,风雨无阻。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场没过膝盖的大雪,没有电话没有广播的年代,大家费劲的在积雪中跋涉到学校,鞋子袜子裤腿都湿透了,脱了鞋袜光着脚丫准备上课的同时老师宣布今天放假!背着除了每日的课业之外不是很重的书包,然而每个人的包里除了学习用具还有一个特殊的东西,饭盒。那时的学校还没有营养早餐,孩子们必须在上学的头一晚上备好盒饭,第二天中午带去距离学校不远的煤炭采掘中心去弄热。想象一下下课铃声一响,从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就蜂拥而出想着煤炭采掘中心奔去,没有炉灶,大家都自觉见缝插针的把自己的不锈钢饭盒忘烧得正旺的火上一放,饭盒里窜出来的味道暴露了那天的营养搭配,荤的,素的,各家不同的饭菜的味道扑鼻而来。有时候火太大一不留神烤糊了,那一天就只能将就甚至饿肚子等到放学。离家近的孩子慢悠悠的走回去,离家远的独自开始饿的狂奔,小伙伴们你追我赶,书包随着每个人快慢不同的节奏谱写着欢快的歌曲,因为空荡荡的饭盒里仅剩了勺子,于是便有了叮叮当当的饭盒协奏曲。
每天早晨尤其冬天的时候都是抹黑起床开灯准备完之后三五成群的约着一起去上学,我们也会就地取材,把自家后院堆起来的从山上背来的松叶绑成火把状,用火柴一点就就成了黑暗中的明灯,诚然在这样的自我发明便利的同时也有不少小伙伴惹了不少祸端,一路嬉笑打闹着去学校的路途中,一个火星的飘落就可能意外的点燃别人家路边的松叶堆,于是那家人忙活了小半月的松叶堆在那个不幸的早晨化为灰烬。
每家每户都只能靠着地里的农作物自给自足,没有厂房也没有任何可供挣钱的机会,除了有机会外出务工的人,大家都在自己的田地里耕种着那一亩三分地。有的人很幸运有一门手艺,有的人会理发就会各个村庄转悠给人理发,有的人是兽医,每逢家里养的猪生病家长就会跑几里路或是让村里顺路办事的人找兽医来帮忙解决问题,大多时候是打针,有的人会做豆腐也会背着自己的成果到村庄售卖,也会有零星的小商贩到村里叫卖。因为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孩子们的手里通常不会有太多的零花钱,可能是一角,可能是5角,他们可以买到一块硬硬的水果糖,或是几个气球,或是几根橡皮筋。没有玩具,就自己从生活中取材寻乐。山上掏鸟窝抓野鸡野兔,摘野果,拾菌子,河里摸鱼,有用废弃的车轮做的四轮滑板车,一根铁线卷成圈再配一个铁钩的铁环,山里木头削成的陀螺,树杈上绑各橡皮筋做成的皮筋弹弓,带着树杈的高跷,用纸自制的风车,用橡皮筋做成的皮筋绳,把细竹枝绑成团网了房檐屋后的蜘蛛网去补蜻蜓,用坏了的伞骨做成弓箭远射,用废弃的车轮胎在村子后面的湖里游泳嬉戏......生活中条件稍好一些的人家有电视,一般都为黑白,彩色的绝对属于稀有。于是乎他们家的门槛边,窗台上,过道里都站满了人对那个神奇的画面充满好奇的人们。年长的孩子出去上学了会带回一些书籍,有杂志,连环画,故事会,小人书等,大家都会相互借着看,翻烂了还无比珍惜。
寒暑假是一年中最期待的时刻,也是最繁忙的季节。平常上学也管不了太多,放学有时间的时候能帮父母搭把手干点活。放假了可以玩了,秋收季节来临了。主要的农作物金灿灿的玉米,和埋在黄土地里的土豆待收;北方的土地一马平川,有机器播种收割,南方的土地山坡田埂。新年一过要为下一年的耕种做准备,要把肥料运到地里去,有耕牛的,地理位置好一些的人家就用牛车一车车的运;没耕牛的人家就只能靠人力,用竹子劈成条编织成的篮子,一框框的背,老年壮年都在房前屋后忙碌着为下一个季节的秋收做着准备,年复一年。别人家有劳动力,有耕牛,我们家人力单,田地都在耕牛不及的地方,土地多,母亲是个极能吃苦又能干的人,总有比别人家多的活要做,上山背柴,下地干活,家里超持家务,从老到小总有比别人家多几倍的活。每天忙里忙外我们自然少不更事的我们自然也少不了抱怨,曾经天黑了还挽着裤脚在地里刨土豆的时候跟母亲抱怨说,啥时候是个头啊,什么时候能不种地呢!多年以后这个场景对话依旧是母女之间的一个笑点,忆苦思甜!现在经济情况好了,信息技术发达了,人人都有了手机,家家都有了电视,乡村的泥泞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营运用的马车换成了家家户户的小轿车,曾经的泥瓦房都新楼林立换了景象,孩子们的手里也不再是自制的旧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