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初的首都是南京,朱棣夺得天下后,将都城迁到了自己原来的封地北京。
根据前朝经验,按理说皇帝去了新都,应该是核心机构全体搬迁。但整个明朝,却在南京保留了一套以六部为主的备用中枢机构。
北京一套六部,南京一套六部,为何朝廷要养两套领导班子?
▲靖难之役
其实,南京的六部在明朝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迁都这种大事,可不是随便找个搬家公司就完了。这涉及到权力中心的转移,前前后后一共花了十几年时间。
而且明廷的中枢机构,不是一口气全部搬到北京,而是一步一步搬过去的。这期间,南京的六部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明初各藩王的封地
中枢机构搬到北京后,朱棣对南京六部进行了精简,只留下了礼、刑、工三部。但他的大儿子朱高炽继位,很快发现新都北京的问题:过于边疆化。
北京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原的农耕文明、北方的游牧文明和东北的渔猎文明的交界,地缘形势复杂。
之前在北京定都的,都是金国、元帝国这种骑射民族。进可攻入中原,直下江南;退可回归草原,东山再起。
▲南京城墙
在明朝之前,很少有农耕文明定都于此,因为在北京与草原铁骑之间,仅有一道薄薄的长城,一旦失守,完全无险可守。
所以,很有必要在中原腹地设立陪都,以便在受到北方和东北威胁时,可以退守陪都,蓄势休养。此时,南京便成为极好的选择。
于是,朱高炽全建制地恢复了南京六部。
▲朱棣画像
事实证明,南京在明朝末年,确实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崇祯帝景山上覆面而亡,北京中枢机构瘫痪,南京六部因为是完整的备用班子,迅速地接替了北京六部。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拥立崇祯皇帝的堂兄、福王朱由崧为新帝,史称弘光帝,开启了弘光政权。要是崇祯帝能早一点退守南京,也许结局会大不同。
▲长城是北京与草原之间的防线
除了作为皇帝的退路外,南京在明朝前期还是储君的"实习基地"。
朱高炽监国时,大部分时间可不是在北京监国,而是在南京。如果朱高炽天天在北京监国的话,在强势的永乐老爹面前,估计要被骂出残疾。
同样,朱高炽给儿子朱瞻基,也安排到南京去监国。有点两代人因为代沟不愿意住在一起的感觉。
▲刚建好的紫禁城复原图
南京六部也提供了大量的名誉岗位,可以安置退居二线的朝中老臣和权斗失败的重臣。
比如像海瑞这种"皇帝克星",杀了全天下反对,不杀折腾死皇帝,安排到南京喝茶看报跳广场舞,多好。
▲朱元璋的明孝陵在南京
与北京相比,南京六部并不是单纯的养老之地,日常的工作量也不小。
尤其是南京户部,忙得很,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湖广各省的税粮,漕运、全国盐引勘合,都归他管。这可是明朝最富裕的营生,占全国收入的半数。甚至北京的口粮,都是南京户部经手。谁敢说这是闲职?
▲明代南京地图
其他五部的管辖范围,基本都在南直隶,比如南京兵部管辖当地卫所;吏部负责京察考功;刑部负责南京诸司、公侯伯府、京卫所的刑名;礼部更是一度成为入宰北京的镀金之地。
这些机构代替了布政司、按察司和都指挥司,南京地区没有设立三司。
▲南京城墙
综上,南京保留六部,其实是聪明之举。尽管从成本上来看,略有负担,但其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