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在什么年代、哪个国家,父母都会把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义务来履行。
但是对于很多初为人父母的人来说,教育无疑是一项难事。难就难在教育方向的模糊。比如,很多人都羡慕“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把“别人家的孩子”当做比较的目标,但事实上完全不知道自己教育的方向是什么、重点在哪里,更遑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会最有效。
前人的经验,是迅速提升教育技能的有效途径。对于充满困惑的家长来说,浩若烟海的教育图书、网络资料、心得体会鱼龙混杂,虽然不乏珠玉良言,但总的来说也是泥沙俱下,让人很难分辨。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前总编辑郭力的新书《柔性的专断》,结合女儿的成长经历,细细剖析了家长们遇到的各种困惑,以生动的案例和理性的思维,提供了富有真知灼见的教育真知。
至少,作者为惶惑的家长们明确地回答了教育的难题。
首先,回答了教育的方向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教育就是让孩子成才,有的认为教育就是让孩子将来能够有个好工作,还有的认为教育就是让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
事实上,儿孙自有儿孙福,未来的事情都难以预测。作为家长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掌握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爱尔兰诗人叶芝曾经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家长要做的,就是变身火种,点燃孩子熊熊燃烧的激情和应对能力。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句话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郭力在书中指出,父母要帮助孩子保有完整的自我意识、培养孩子手机信息的能力,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财富观,教会孩子永不放弃自我成长。相比于上大学、找到好工作,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方向。
正如美国教育家哈钦斯所说的,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这与郭力的观点不谋而合。
其次,回答了教育的重点在哪里。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成才!但很少有人能够回答这样两个问题:怎样才能成才,成为什么样的才?有人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教育者通过教育获得各种图案、文字以及色彩。
事实上是这样吗?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下的西瓜种子,永远也长不成葡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一味地复制他人的成功经验,机械的照搬所谓成功者的教育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对于父母来说,能够做的只是从孩子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言行举止中,发现他天性中最根本的东西,然后因势利导,把这些特点朝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方向去培养。
郭力在书中也一针见血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她说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美好神奇的天赋,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将其发掘出来,并使之发扬光大。进名校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格完善、身心健康、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因此,只要孩子具备责任感、独立性,拥有认真努力、善良博爱的品德,一样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最后,回答了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安排几个补习班、组织几次亲子活动,这都是临时的解决方案。
对父母来说,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肩负着教育子女方式最直接、时间最长久、效果最明显的重任。想要教育出一个具有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最重要的就是打造过硬的自己,用强有力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这种言传身教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非常认同这种方法,她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然而,作为家长,想要扛起重任,首先就要强基固本,让自己更有说服力。
郭力在书中写道:做父母是一生的修行,家长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提高教育和沟通的艺术,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总的来说,《柔性的专断》是一部非常实用的教育书籍。书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尊重孩子,培养孩子自己选择的能力,教会孩子做出理性选择的方法,并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孩子的选择。毕竟,那是孩子的人生,并不是家长的人生。我们无权干预孩子的选择,但有权培养孩子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本书最重要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