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审美——格物致知
对水的认识,孔子有和老子一样的尊重。据说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看见大河、大湖、大海时,都会停下来观看?”
孔子说:“他看的不仅是水,而是通过对水的种种特性的体悟,去感受君子应该存在的状态。君子喜欢用水的状态来比拟自己。
你看,水遍布天下,而无偏私,水是生命的源泉,有水就有生命,这体现了君子的仁爱;水从高处流向低处,说明它是遵循地理的脉络,它是有原则的。
遇到浅处,水漂流而过;在深处,却深不可测,这体现了君子的深浅都是得当的。当水流向万丈深渊时,会毫不犹豫地纵身而下,这体现了君子的坚强果敢;而到了绵弱的地方,水又变得深入、细微。有脏东西的时候,水可以跟它混为一体,不对抗,而经过层层过滤后,它又会回到那片清醇的地方,成为一汪清水。
水装在任何容器里,都会成为容器的样子,但它仍然保持着一碗水端平的状态,说明君子对环境,可以运用某种不对抗策略。同时,它还可以在内心保持平静、平衡。”
这些话都是君子看见水的时候,所引发的联想,这就叫“格物致知”——通过对物的分析,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这就是君子对自己做人的要求。
古人对水的分析很有趣,基本上代表了一种中国式的审美态度。
我们看花的时候,也不仅仅是看见了花,享受花、欣赏花,而是要不断去体会花的感受,感受自己像一朵花一样,安静地生长,绽放,凋谢……就算是一朵在深山里没人看见的野花,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春天。
许多人,这辈子生命的绽放,都不一定能被外界所知,但他仍然能做到不疾不徐,如期开放,如期回归自然。这是中国审美的法门所在。
如果能做到那样,有没有花就不重要了,因为你已经和花在一起了,你就是花,花就是你。花只是一团有意义的波,在你的意识里形成了一种氛围,如果你的内心没有关于这朵花的生命体悟,即使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根茎叶在你面前,它有植物纤维,可以锁住一些水分,拥有某种气味的状态,又有什么美可言呢?如果没有美可言,又有什么人生意义呢?
米兰·昆德拉有本书叫《庆祝无意义》,大致讲的是到人生最后,你会发现人生不过是一场无意义的狂欢。但在人生最后一秒之前,我们存在的所有意义,不就是自己的主观所连接和赋予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