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作品里面,最让我惊喜的居然是《布鲁克林》。如果你恰好还没有看过,那推荐去看一下这部拍得非常细腻且漂亮的电影。
在我看来,这也不是一个爱情故事,也不是一个关于美国梦的故事,而是一个写给所有异乡人的、对所有故乡的遗憾告别。
作为一个战后的1950年代奔赴美国的人,女主角去美国的动机毫无宏大的历史感:她不是新大陆开荒之初筚路蓝缕的理想主义者,也不是在欧洲战火纷飞的年代被迫离乡的游民,她只是——和我们许多人一样——在家乡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就踏上了前往纽约的航船。
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讲,这并不非得是一个关于纽约的故事,它能够以任何一种面貌平移到伦敦、巴黎或者北京。因为关于自我身份的焦虑和重新塑造,在所有的年代都重复发生着;因为无论世界是战争还是和平,我们和我们的祖辈都在地球上的各处来来去去,寻找落脚的地方,直到上一代的异乡变成了下一代的故乡,也不知哪一天新的故乡也要凋零,新的一代就重新走进时代的河流里去,把家乡永远留在身后。
对于离开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追逐美好生活的励志故事,但这个励志故事有一层永远摆脱不了的乡愁背景,就是无论如何,你都再也回不到你的家乡——因为让你不得不离开的最后原因,正是家乡在衰败和消失,逃离家乡就像逃离洪水,免得时代把你一起也冲走了。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家乡的死亡,和属于家乡的那个你的死亡,就开始了。
甚至繁华的城市也是不能幸免的。
未来谁能说得清呢?经济和政治的巨变、地震和战争、人生中突如其来的意外……在人生漫长的几十年里,太多的因素能把你的故乡变得面目全非。前几天我逛街路过上海工部局旧址——如今那里已经是一个事业单位的办公楼,对于那些还记得这座城市因自治而自由繁荣的短暂时光的老人来说,如今的上海也一定不是记忆中的故乡了。
所以说,把目光放长远一些的话,京沪永远涨也只是一个美丽的幻觉。倒不是说不支持在大城市购买不动产安居乐业,只是我们要明白,地球上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成为你永不衰老的家乡,只要你还活着,安顿就总是一时的,寄居和告别一直会是生命的主题。
电影里面女主角在圣诞节的时候问神父,为什么那些爱尔兰流浪汉宁愿在纽约流浪,也不回爱尔兰呢。神父说,像你这样的年轻姑娘在爱尔兰都找不到事做,他们回去又能干什么呢。
一个六十多年前的故事,听起来就像发生在现在一样。
女主角怎么穿什么都好看啊
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