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使自己处在仁的状态才是好的。如果不处在仁的状态中,怎么能算是聪明呢?”
【鲍建竹解读】由于这句话没有提供文字背景,所以很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这是语录体的局限。联系其他章节,这句话的合理理解应该是讲保持自己“仁”的状态。这与孔子“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的教诲是一致的。
舜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但是根据《尚书.尧典》的记载,舜的家庭环境很糟糕。其父顽梗妄为,母亲愚蠢奸诈,弟弟傲慢狠毒。如果要住到具有仁德之风的地方,那么舜就要离家出走了。但是,他不到没有出走,而且用自己的孝行感化他们,一切处理得十分妥帖,并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家人,这是因为舜的心始终处于仁的状态。
【个人感悟】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比较仁义的自己,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个人性格的发展变化,很多人满满就会变得不仁不义,尤其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的压力和窘境让很多年轻人选择放弃仁义道德,去追求一些身外之物,这也是一种比较不好的社会风气。
对于我个人而言,由于生性善良耿直,从小受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待任何人和事都没有防备和不敬之心,总是用一颗真心对待遇到的每一个人。未成年时代不理解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只觉得除了穷一点之外生活中的一切都很美好。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遇到了很多跟我很不一样的人,他们或许会为了一己私欲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更不可思议的是很多这样的人在单位反倒混的很好,一切都显得顺风顺水。我就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度苦闷彷徨,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好在我绝对不是那块“能学会用仁义道德换取个人利益”的料。故而到现在一直都在努力,坚持用自己的仁义来面对生活的种种。
因为只有充满仁义道德和真相真理的地方,才能安放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