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和朋友看了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看之前就知道这是一部很沉重的片子,毕竟中东的电影大都如此,在战乱这一底色的烘托下,往往满满都是现实主义的悲凉。
然而也正因如此,电影更能将人性深处的极致的真善美、假丑恶都一股脑儿扒拉出来,鲜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感动、慨叹、唏嘘、扼腕。
看中东的电影,与其说是在看电影,不如说是看纪录片。没有绿意葱茏和晴空湛蓝,只有灰尘满天,破烂的城市,偶尔有乌云压境,一场大雨下个不停。荧幕前的我们也许在电影后要与生活苦战,而荧幕里的人谈不上生活,光是生存都已经足够艰难。
影片以一场审判开篇,在少年监狱服刑的小男孩赞恩起诉他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他。乍听起来无理荒诞,背后却有着一个凄惨悲苦的故事。
赞恩没有上学读书,早早地就被打磨得远超出其年龄的成熟,邋遢的穿着,蓬乱的头发,一张营养不良的脸,眼神有些浑浊,神情总是紧绷着,似乎都不太会笑。
赞恩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几岁,他的父母也不清楚,医生根据他长牙齿的情况判断他大约12岁左右。都说童年是无忧无虑的,但赞恩小小年纪却满是焦虑愁苦和愤世嫉俗。生存逼着孩子要快速切换到大人的模式去和它僵持。
赞恩发现妹妹萨哈来了初潮,害怕父母会将她嫁掉,谋划着要带着妹妹一起离家出走,然而终归晚了一步。无能为力的他只好独自离开了家。
赞恩到处找工作,但都无一例外地碰壁,后来他遇到了一个黑人妇女拉希尔,她收留了他,让他帮助照顾孩子约纳斯。然而拉希尔其实是“黑户”,一次外出时被捕便再也没能回家。
看起来自身难保,自己也还是个孩子的赞恩便只好一个人照顾着这个才刚刚会走路的孩子约纳斯。
赞恩是善良的,也是聪明的。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带约纳斯去找妈妈、给他找吃的、带他一起去卖饮料赚钱,但生存的重压终究将赞恩稚嫩的身躯压垮了。无奈之下他只能将约纳斯卖掉,换了400美元决定永远离开这个操蛋的国家。
然而当他回到家要拿需要的身份证明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一家子都是“黑户”,根本就没有什么身份证明。
赞恩无法离开,并且又得知妹妹萨哈已经“没有”了,11岁就嫁人的她两个多月后就怀了孕,去医院却因无身份证明不被收留而就此殒命。愤怒和悲伤交织的他拿着刀去找“妹夫”阿萨德算账,砍伤了他,也让自己进了监狱。
整部影片,赞恩、赞恩的父母、黑人妇女拉希尔,他们的挣扎全都毫无意义,如西西弗斯推到山顶的石头又原路滚了下去,甚至还滚得比起点还要远。
他们是战乱中的黎巴嫩、叙利亚地区中卑微的流民,他们身处的不是困境、逆境,而是人间炼狱,光是活着都会花光他们所有的力气。他们也有爱,也善良、聪明、勤劳,但从一开始,他们的命运就被罩上了悲凉的底色。
赞恩在监狱里控诉,然而他能想到的解决之道,也不过就是让自己的父母不要再生,既然不能给孩子生活,就不要把他生下来受苦。但是这悲苦的生活,又岂能只是责怪他昏庸无能的父母呢?
影片的最后,赞恩照身份证的照片,在摄影师的要求下他终于展现出了一张笑脸,让荧幕这端的我们感受到了一丝欣慰。但是在那片土地上,却不知还有多少个“赞恩”在绝望地挣扎着。
相似的电影,我想起了大学时候看过的伊朗的影片《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想起了那个奔跑着的小男孩阿里和他可爱的妹妹莎拉。同样悲苦的命运,但却要明亮得多的结局。愿影片结尾处那些亲吻着阿里磨损的脚掌的小鱼儿,也能亲吻着中东的所有的“赞恩”们。
还有,我们生活中的所谓挫折、苦楚和无奈,比起他们来说,其实真的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