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一链接)
二:不轻易指责,家人更亲密。
提到不轻易责备孩子的父母,
一心第一个想到的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
某次落榜后,曾国藩到父亲的好友那里借了一百两银子,兴致勃勃地跑去买书。
这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他家好几年的收入。
怀着“轻则被骂个狗血淋头,重则家法伺候”的心情,曾国藩回到家中。
一向严厉的父亲知道后,心平气和地说:
“买书是好事,钱你不用担心,我们曾家慢慢还,只是这书你既然买了,就一定要读完。”
这寥寥数语,让曾国藩倍感震惊,从此立誓无一日不读书。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曾麟书只是指责和怪罪,会是另一番怎样的情景?
心理学上有个叫“异化的沟通方式”的专有名词,
指的便是不认真解决问题,只顾着责备对方的沟通方式。
台湾心理咨询师周慕姿在《情绪勒索》一书中提到这样常见的现象:
有对父母已经很久没看到女儿了,
接到女儿的电话说她终于放假了,但她的计划却是跟朋友出国旅游。
父亲一听便生气地说:
“你有没有听过‘父母在,不远游’,一放假就想着出去玩,丝毫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我怎么会养出你这种不孝的女儿。”
于是接下来,女儿气鼓鼓地回家住了几天,父亲觉得“要我把话说成这样,你才回来。”
局面一下子就陷入了“两输”的状态。
倘若一开始父亲有不轻易指责的意识,
而是说:
“听到你要放假,很开心,爸爸妈妈也好久没见你了,你要不要安排一两天回来看看我们呢?”
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为人父母要遇事不轻易指责,为人子女也是。
由于成长年代的不同,子女跟父母很容易有代沟。
“都跟你说了不要去捡那些没用的东西,你这人怎么这么顽固呢?”
“你是翅膀硬了,有能耐了,看不起父母了。”
“剩菜倒掉,还要我说多少次,你等下吃了生病,大家还得照顾你。”
“倒掉多浪费,不用你操心,我不用你们照顾。”
“你的思想这么封建,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来这套。”
“是是是,我们老了,就没用了。”
……
看到父母某些“老套”的做法,就忍不住吐槽和指责,
这不仅会让父母感受不到尊重,
还会让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让彼此有了隔阂。
其实,有很多小事,在子女眼里也许不合时宜和有失体面,但对于父母来说却是乐此不疲的。
遇事不指责,多点包容和理解,不计较,不争对错,就能小事化了。
《礼记》中讲到“孝子之养”,
第一个便是“乐其心”,使他们感到快乐,就是最大的孝顺。
遇事不轻易指责,才能营造爱意满满的家庭氛围。
这是家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理解,也是家庭温暖的源泉所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