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遥非远(本文首发于富书)
1
好久不见的表妹来了电话,一接通就听到她略带哭腔的嗓音:“表姐,我…我被孤立了,我该怎么办?”
我大吃一惊,又觉得不可思议。像表妹这样文静秀气、从不与人交恶的人都能被孤立?
接下来听表妹抽抽搭搭地说完事情经过,我才明白原委。
表妹今年刚上大学,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住宿舍。偏偏宿舍里的其他五个人都是爱玩爱闹的性子,平时迟到早退、逃课请假、逛街唱K最是热衷不过,又喜欢事事拉着表妹一起——说是什么要同进同退不去就是不给面子不合群。
表妹不得已只好一起行动,其实心里老大不愿意,尤其是在连续几次因缺勤被扣学分之后——终于一怒之下鼓起胆子和她们大吵了一架,之后就发现被室友孤立了。
表妹又伤心又惶恐,她不是不想和室友好好相处,只是性格使然不喜热闹也不敢逃课。没想到就被室友指责不合群,还遭到了排挤。
听完表妹的哭诉,我一时无语。
好像无论什么时候“不合群”三个字一出来,就是妥妥的贬义词,就是当事人的错。却忘了问一问这个“群”本身到底是好是坏?对当事人来说又合适还是不合适?
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千姿百态、自成风格,我们没有义务也没有可能和每个人都融洽相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融不进一个群。
一个就喜欢独自看书的人,不愿意成天和朋友出去逛街玩闹,你能说她不合群?
一个就喜欢水煮鱼麻辣小龙虾的姑娘,几乎不和朋友去西餐厅吃牛排喝咖啡,你能说她不合群?
一个30岁了还单身的贵族,不愿意和一帮已婚妇女坐下来聊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你能说她不合群?
不,并不是我们不合群,而是这个“群”本身就不合适。
2
我想起我读大一的时候,宿舍里一共住了十个人。差不多一个星期后大家基本熟识了,就迅速按性格喜好分化成了三个小群体。除了集体活动,平时基本都是按群行动。
就拿逛街这件事来说,若十个人都有意愿,大家可以一起搭车前往。下车后则不要求继续聚在一起,可各自按群行动。逛街结束若有需要则大家一起聚餐,若不愿就自行回宿舍。可以说是给予每个人相当的自由。
整体上来看,我们宿舍处于有分有合的状态,所以基本上没出过什么矛盾。
也是因为如此,在大一结束搬宿舍时,我们宿舍经过简单商量,迅速将三个小群体合并成了两个小群体,风平浪静地搬进了六人间和四人间。
而隔壁宿舍就没有这么好运了。为着“我要跟你住”、“我不跟她住”等等原因,整整两个星期那都是闹得鸡飞狗跳、鬼哭狼嚎。即便搬进了新宿舍,还有不少人怨声载道、矛盾丛生。
从换宿舍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找到一个合适的群体,比做一个所谓“合群”的人,重要多了——总不能说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是因为我们宿舍都是合群的人,而隔壁宿舍都是不合群的人导致的吧。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各自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群体。这样,因着性格相似、志趣相投,根本就不会出现被谁强迫或委屈自己来迎合他人的行为。
而即便是在同一个群体里,我们也没有要求所有人时时、事事都保持一致。所谓“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大抵就是这样的道理。
正因为此,我们才能在一个容纳十个女生的小小房间里,在轻易就能爆发冲突和矛盾的女生宿舍里,维持着难得的清净平和。
3
说到我的大学室友,就不得不再提到一个人——小姜。
初次见面时,小姜留着一头张扬的金色短发,身穿肥大的T恤和牛仔裤,过度中性化的打扮一度让我在心中腹诽,这是谁家来送妹妹上学的哥哥怎么这会了还不走!
与装扮相匹配的是小姜同样酷帅的性格——下课后基本不回宿舍,回了宿舍也是一头扎进电脑中,很少与我们说笑。与父母通电话时1-2个字的回答占了90%的频率——这些表现都奠定了小姜在我心中孤僻冷漠不爱交际不合群的形象。
直到有一天在学校音乐楼旁边的草坪里,看到小姜和一群人坐在地上弹吉他,我才发现我之前的认知错得有多离谱。
我以为她孤僻冷漠,但她弹吉他时分明流露出愉悦的表情和爽朗的笑容;
我以为她不爱交际,但她与他们相互讨论、共同弹奏,热烈地交谈;
我以为她不合群,但她在人群中如鱼得水,随性自在;
所以你看,所谓合群不合群,原本就是相对的。在宿舍,在我们普通人的观念里,她的确是不合群的。但这是因为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群,也不是适合她的群,所以她大无畏地出离了——她根本就不屑于表演合群。
而在弹吉他的这群人里面,她自由,快乐,满足,热情——这是一个人生活里最好的状态了。而这种状态,来源于一个合适的群,来源于一群契合的人。
可悲的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做不了小姜,也不敢做小姜。我们宁愿像开篇表妹那样委屈自己,也不敢背负一个不合群的名声。
但这正是大部分人都犯了的错误,以为合群就该是像水滴融入大海,星辰缀于天空,完美契合,毫无破绽。殊不知,这样的合群很快就会将我们变得“泯然众人矣”。
在我看来,真正的合群应该是像一个精密仪器上的一个小齿轮,既有自己独特的转动方式,又能和其他齿轮完美配合,最终带动整个仪器正常运转。
所以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低估自己,而高估群体。合群与不合群,本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改变自己太过于痛苦时,为什么不试着去改变一下环境?
所谓山不就我,我去就山。此处不合群,自有合群处嘛!
4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当时只是被马修老师对孩子们深沉的爱以及故事结尾孩子们令人欣喜的改变而感动。但现在回忆起来,这不也是一群孩子由不合群向合群的进化史吗?
马修老师任职的学校被称为“水池底部”,意味着幽暗不见阳光。因为这是一所再教育学校,学生全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我们可以理解为通俗意义上的不合群者。
马修老师来了之后,震惊于孩子们的唱歌天赋以及所受到的残暴教育,他为他们成立了合唱团。随着合唱团的逐渐成功,孩子们的天使歌喉和纯净心灵也被发掘出来。他们逐渐懂得了爱和感恩,最终得以回归主流社会,也就是所谓合群。
合唱团变成一个熔炉,不仅将原本孤立的、散漫的孩子容纳到一起,还将他们身上杂质的、恶意的部分通通煅烧,最终留下生命本源的善良和美好。如果没有合唱团这个合适的群体,这些孩子迟早会变得像剧中烧毁学校的孟丹那样,一生恶毒和卑劣。
我想这个例子应该再深刻不过了,在原本的学校中,校长和老师都冷酷、虚伪,只会用暴力和关禁闭来对待学生,这样的一个群体训练出一群野蛮、冷漠的孩子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马修老师的合唱团里,满溢着善良、宽容、幽默和阳光。孩子们被感召、被净化,开始拥有美好的未来,一些孩子长大后甚至成为了优秀的指挥家。
所以你们看到了,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群体中,不论你是努力适应,还是消极反抗,都是在南辕北辙,因为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只有身处于一个合适的群体,你所做的一切才开始有意义。
没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适的群。一个合适的群体之于我们,不亚于沃土之于鲜花,子期之于伯牙。
所以,再也不要害怕成为一个不合群的人,大胆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