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网友在贴吧上发表的一篇名为《躺平即正义》的文章火了,但随即受到了一位清华大学副教授的批评:“年轻人躺平,极其不负责任”,该言论一出便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但若仔细阅读两者的文章,便会发现他们所讨论的内容其实根本不在同一个议题层面上,清华教授想讨论的是学生关于学习成绩上的竞争焦虑,而网友所表达的是工薪阶层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虽然从这个角度看这场争论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它还是把“躺平”这个2021年的网络热词再一次推上风口浪尖。所谓“躺平”是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事情,自己的内心都波澜不惊,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保持一种顺从心理。我认为如何看待“内卷”,能不能“躺平”,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比起躺平和拼命,在二者之间挣扎才是人生的常态。但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以学习成绩作为选拔标准的评价机制还是公平合理的,所以正确看待竞争并付诸行动也是十分必要的。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生们对于教育“内卷”的抱怨和对于“躺平”的接纳都是应对竞争压力的正常反应。一方面,进入大学后随着对周围同学的了解,大家判断优秀的标准不断提高,对于优秀的定义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不管是学业发展还是社交能力亦或是兴趣特长,每一个方面都有水平更高的人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才能达到被定义为优秀的标准,而此时所谓的想要“躺平”往往是在表达自己刻苦努力并没有取得太大突破的无奈。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文凭在近年来愈发陷入通货膨胀的趋势,大学生们的升学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来自社会上的竞争压力也趋势着他们不断追求卓越,而对未来的迷茫和会当下的困惑也是学生们抱怨被“内卷”压迫得筋疲力尽的诱因。
大学生们对于教育“内卷”的讨论,主要指向在校期间考取各项证书和绩点排名等制度,这种成绩上的竞争让不少学生身心俱疲,甚至失去了向上发展的动力,而甘于平庸。但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的统计数据显示,迄今为止,中国农业户籍转为城镇户籍最普遍的渠道就是参军和升学。目前中国大学生中农业户籍子女占比高达63.3%,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毕业之后都实现了社会地位的转变。尽管这种成绩上的竞争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学习仍然是绝大多数寒门学子改变自身现状、实现社会流动的最重要的方式。努力和勤奋是在这种相对公平的竞争方式中脱颖而出的是最佳方式,因为这种天赋对于每位大学生而言都是平等的,只要勤奋求学,就有机会通向更广阔的未来。而在这个时候选择躺平,也确实是对自身不负责任的表现。
但反对大学生接纳“躺平”也不意味着鼓励他们完全陷入教育“内卷”,因为“内卷”是指非理性的竞争,作为一种无意义的消耗,久而久之会加重攀比和焦虑。比如有很多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准备一项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且非必要的考试,但即使知道其对自身发展并没有重大意义还是会因为害怕自己与他人相比缺乏了这方面的竞争力而选择报考。最后的结果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准备,得到了意义不大的证书却损失了攻克专业的时间。因此这种盲目的攀比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死循环,长此以往会是学生产生焦虑和绝望的情绪,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不能“躺平”,不代表要去参与无效的竞争,在通过奋斗就可以改变的领域里一往无前,才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和时间。
所以,如何看待“内卷”,能不能“躺平”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大学生而言,必须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规划出一条可行的路线。积极参与有效的竞争,在竞争中寻找向上的动力,通过不懈的拼搏和奋斗实现梦想,成为独立、优秀的个体;而面对无效的竞争,则要时刻保持清醒,摆正心态,不要滑入持续内耗的怪圈。让竞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使其成为激发学生们学习热情、发掘个人最大潜能的推动力,这考验着教育制度设计者和管理者的智慧,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管理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