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五下午,我从市里回老家。
路过县城的时候,买了点水果,有香蕉、苹果、西瓜和哈密瓜。
离家的孩子,不管远近,不管回家的次数是否频繁,每一次回家,都习惯了大包小包,背上给父母的吃的穿的用的东西。这或许就是恋家的一种方式。
而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恋家的孩子。即便某次无法从遥远的地方带上点什么,到家门口的时候,也定会买一些东西拿回家。
(2)
周六下午姐姐们带着孩子都回来了,家里甚是热闹。
我在院里的水龙头前清洗刚从门口的菜园摘回来的草莓时,听到厨房有动静,习惯性地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老爸正在切哈密瓜。
我进厨房的时候,老爸已经切了一半的瓜,切得都是很小的小块,很是方便拿起来直接吃。
我问他:“你上午去二狗奶奶家叫他回家时有没有说我们买了好多水果啊。”
老爸说:“没说,之前给他说家里有西瓜,他不回来。”
聊着天的时候,老爸又切了六七块瓜,然后把剩下一部分裹上保鲜膜。
我好奇地问:“这是给二狗留的?”
老爸说:“不给他留了,这块儿让杰杰(大姐的女儿)拿走,给她闺女吃。”
老爸把要留给重孙女的哈密瓜放冰箱,我则一边用勺子把瓜囊和籽弄干净,一边把收拾干净的瓜往盘子里放。
事情原本就是这么简单,老爸切哈密瓜,我盛到盘子里。
(3)
但是不简单的是,我想到了很多。
九十年代初期,乡下的水果和零食都是稀有物品,家里经常是把一个水果或糕点分成六份。孩子们多,再小的吃食都想给每个人吃一口,不在乎多少,能吃到一口就是开心的。
自小的家庭教育是不能吃独食,即便对于我这个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这么要求的。
有一次,姥爷去外地行医,回来时带了几个小苹果。他自己走了漫长的山路回来的,却一直忍着没吃!到家后,给我家和舅舅家姨妈家一家分了两个苹果。
我舍不得吃,要等到上初三的四姐回来一起分着吃。我把苹果放到碗柜里,结果姐姐周末回来时给忘记了。再等第二个周末姐姐回家时才想起来,再去碗柜里拿苹果时发现已经烂了。我那可怜的苹果。
水果要分着吃,糕点更是如此。家里每次分糕点时,大多时候是让我来切分,这样子我可以自己多留一点。但我却经常是分到最后,我手里只剩下最小的那块。
因为这个性格,老爸一直夸我,他也没有因为我偶尔在剩下一点点之后就不再分给他人而责怪我。
老爸的教育,让我现在做事情的时候,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照顾和帮助别人,但是会守住自己的底线。
(4)
我家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形成了外出回家时不能空手的不成文的习惯。
哈密瓜并不是本土的水果。第一次吃哈密瓜,还是20年前,二姐第一次去甘肃摘棉花回来时。她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背着自己的行李,还背了两个哈密瓜。
有人笑她傻,几千公里背这些沉呼呼的东西干嘛。她只是笑笑,她知道自己以后不一定再去那里,她能做得就是这一次辛苦点,让家人尝尝异域水果。
现在的交通运输便利,这些水果随时可以买到,但是那一年二姐背回来的哈密瓜是格外的甜儿,甜到心坎里。
(5)
我把盘子端到客厅,大家开始开心地吃起来。
脑子短路的我,忘记了夏天来了,苍蝇多了,如果不及时把那些瓜囊扔掉,会招来很多苍蝇。
这一切是傍晚做晚饭的时候,老妈去厨房看到后和我说了,我才知道的。
还没等到我起身去收拾,正在抱着孩子的大姐把孩子递给老爸,自己端着个盘子走出客厅。
在大姐还没到厨房的时候,我说我去收拾吧,她说你不行,你收拾不干净的。我明白了,她还是把我当成当年那个凉水锅里煮面条的孩子,她以为我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做不好,可是却忘了我已经长大,我已经成家好久了。
小时候,分给她的水果,她总是尝一尝后就给了我,而我也总是比别人吃到嘴里的多一点。
(6)
现在家里有个小的果园,苹果、桃儿、杏儿、李子、梨、樱桃等等。现在水果泛滥,谁也不觉得什么水果稀罕,就算不是本地产品,集市上也都可以买的到。
但是大家还是习惯了把吃的东西分一下吃。
前几天,带着孩子在大家姐玩,突然看到沙发跟前放了一袋子苹果。我拿起一个洗干净削皮之后,顺手从茶几上拿起水果刀切了一块,分给了坐在旁边的大姐夫。
袋子的苹果足足有五六斤,完全可以一个人一个,而我也不是不能吃掉一整个苹果,只是习惯使然去切开苹果。这种善于分享的习惯,是我们自小就学会的。
(7)
一个哈密瓜十几块钱,却让我看到了爱的传递,想到了我们家里的点点滴滴,想起了家庭教育的影响。
我被老爸对于重孙的惦记感动了,我被这么年大家对我的照顾感动了,我被二姐千里迢迢带回哈密瓜的行为感动了。。。
一个人如果能够被身边的人,被家里的小事感动了,她的内心一定是柔软的,她的行为一定是善良的。太多的感动让自小生活在感动中我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可是,我们很多人习惯了被外人感动,却往往忽略了家人对我们的无微不至的爱和关心。
从现在起,用心去感受身边人的爱。
作者注;二狗是五姐孩子的小名,五姐夫是入赘的,孩子一直跟着我们住,最近一段时间放学后直接去奶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