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我开始喜欢看纪录片,特别是喜欢医院题材的纪录片。
记得那时候看《生门》,跟着各个主人公担心、忧愁,对医院、医生这个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也对人性有了更多的体悟,甚至对人生的活法有了新的认识。
后来,看《人间世》,从妇产科扩展到整个医院各个科室,看到每种病人的不同生存状态。我意识到,得什么病都不是小病,其他地方再健康,这一个病灶就足以让人生不如死。
接着,我看完了《急诊室故事》第一季。
生命有痛
《急诊室故事》是一个以急诊室为题材的纪录片,记录了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室里一段时间以来各种接诊病人的真实情况。
诚如医生所言,急诊室是一个充满意外的地方,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位病人是什么样的情况。
“当巨大的痛苦向你袭来时,你平时在意的一切钱财、职位等都将消失,你只会希望你的亲人陪伴在你的身边,陪伴你的还有我们。”这句话让我对人生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各种极致的疼痛。
在送来的病人中,有的昏迷不醒,面色苍白,急救过程中苏醒过来却挣扎不止,几个医生护士齐上阵都按他不住;有的目光呆滞,平静异常,但被子下面盖着的残破肢体却让人无法忽略,在医生查看伤情时他们痛苦的表情和嘶吼,让人听之不刃;有的看似问题不大,甚至自行走进了急诊室,但却在下一秒忽然口吐鲜血……
各种疼痛,各种恐惧,各种安慰,都在急诊室中不断上演。一个小孩子,脚后跟脱套伤,他一直痛得面部抽搐,牙齿打战,却始终没有流眼泪;一个年轻小伙子,手部断指,在医生要帮其治疗时,却狂躁不安,并不配合治疗,他一直在尽力扭动身体,以期缓解自己的痛苦。
看过这些,你就会明白,什么叫极致的疼痛。
有你真好
医生这个职业,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总是——高冷、态度差、难沟通、不体谅……但其实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是带着“温暖”“悲悯”“关怀”这种属性的,身为从业者的医生又怎会和那些冰冷的反面词汇联系到一起?
因为不理解。
医生太稀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导致病人数量太多,可相应的医生却并没有成倍增加。相同的工作量下,每位医生要承担的任务量很重。他们每天面对诸多的患者,大病见多了,对小病的患者自然缺乏一些耐心:一方面,大病患者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进行救治,小病患者需要为大病患者留出更多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医生的工作非常繁重,每天忙碌不停,工作量非常饱和,面对那些不太重的小病就缺乏更大的耐心。
但其实,每个医生都不希望自己的患者出事、情况变差。他们有着父母一样的仁心,他们还有着我们不具备的专业知识,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医生?
如果换到工作中,碰到什么自己不会的工作,这时旁边有一个人对这个工作格外擅长,你是否会放心地交给这个人去做?当然会。
可是到了医院似乎就变了样。因为躺在床上的是自己的亲人,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和变故人们常常难以接受,因而对医生提出的治疗意见——比如截肢——无法接受。
这种信息不对称和不对等关系,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相信在每一位康复出院的患者及其家属心中,医生这个词是一个美好而温暖的词汇。因为医生帮助他们从难以控制的巨大痛苦中拯救回来、从死亡的边缘拯救回来,他们心中的那句话就是:有你真好。
珍惜生命
讲一个病例。
一位成年男子心肌梗塞,送入急诊室时处于昏迷状态,不久后清醒了,看似没事人一般。
医生经过查看病情后,告知该男子病情非常凶险,心脏上三根供血血管已经堵死了两根,还有一根也已经很细很细了,随时都有死亡的风险。
可他不相信,让家属打电话咨询其他的家属。拖延了很多救治时间。最终签字同意救治,在手术过程中几次发生室颤险些死亡,电击除颤时他的喊叫惊动了手术室外的家属,他们一个劲砸手术室的门……
家属的不理解和不信任,我看着都寒心。但医生最终完成了救治,还要面对家属劈头盖脸的责问。
医患关系暂且不谈,我更想说的是对生命的感悟。
这个男子有抽烟历史,40年烟龄,医生推测他的病情与抽烟关系很大。多年的抽烟导致了心内血管逐渐堵塞,最终导致他险些没命。
平时,他一定听过不少人劝他不要抽烟,可他不以为然。比如我在劝人少抽烟时就听过——张学良抽烟照样活到100岁。可那是个例,放在别人身上可以,放在自己身上或许就不行。
我们平时听过太多劝告——不要熬夜、不要玩太久的手机、不要抽烟喝酒……因为没有得到身体的及时反馈,觉得就算这样做了也没什么关系和影响,于是我们仍然一意孤行,贪图眼前的享受,继续那些不应该做的事情。
其实,我们对身体的亏欠,就像我们对大自然的破坏一样,终有一天会给我们一个“回报”。虽然破坏之时可能看不出来什么影响,但一旦发作就不可挽回。就像抽烟导致心内血管堵塞一般,看起来没事,但其实一直在死亡边缘徘徊。
这部纪录片让我意识到,年轻时我们靠的是年轻的身体,或许可以包容更多的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那些自私的小任性或许不会继续相安无事地继续下去,而是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跳出来给我们一个巨大的打击。
爱自己,才能尽最大的可能防范未来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