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看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别人肯定觉得我很死板很古怪,我却觉得乐在其中。一本书如果一目十行还能把捉住里面的思想和内容,那这本书就没有超越你现在的知识思想水平,看这样的书等于浪费时间,有什么好看的?一页之内如果没有几句话需要静下来思考一番,那就不过瘾,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就像白开水。这是我的感受。体验读书的过程,枯燥与深刻,无聊与有趣,贯通与不解,苦乐都是享受,外人岂可道哉!
要说孩子的事。女儿总和我说白天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最近说了三件事,一是打球,每班选出三个人进行篮球学习,她是其中之一;二是做操时老师安排她领操,就是站在最前面给后面的人做示范;三是上绘画课时老师让她帮助发纸。女儿对此津津乐道,很自豪,觉得像是被重用。我在想,孩子为什么说这些事呢?难道仅仅是觉得被肯定被重视,有种成就感吗?当然是,但这些都是表面的,还不够。我认为,真正对孩子有意义的不是外界给予多少表扬和赞美,而是孩子自身在这些事中的经历,以及在这些经历中形成的人生体验。我们往往关注外界对孩子的赞美,而忽视孩子的参与和对参与的丰富感受,这是不对的。我们都知道,外界的评价是不能把控的,你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遇到他人的谣啄,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赞美的声音让人飘然,批评的声音让人沮丧,把孩子过多放进外界的评价中会把孩子带入以别人评价是从的境地,孩子会不会太注重别人的看法而压抑已经的感受?孩子的独立人格如何形成?
参与,体验,这才是根本。让孩子关注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别人口中做的好坏。让孩子去做,做了就会有感受,就会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让孩子品味过程,让孩子自己学会怎样判断环境,怎样调整心态,怎样与他人互动,怎样克服困难,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从而形成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性格,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让孩子的注意重点不要放在外界的评价上,而是放在对参与过程的体验上,放在对参与过程的经历上。须知,没有吃过苹果的人,即使把苹果的滋味描述的再全面再具体,他也不知道苹果究竟是什么滋味,如要知道,张口咬一下就行了。
要鼓励孩子多做多参与,父母要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女儿这个周末要参加钢琴表演,老师觉得她学的不错,专门给她挑选一首较有难度的曲目,为此也买了一台钢琴,这些天有空就练。练习也有困难,两手交替弹奏,在交替的地方总是卡住,她着急,哭,我们鼓励她,让她安静,让她心里平复下来,继续,直到很连贯的弹下来。现实告诉她,弹奏的过程并不都是愉快的,反复,枯燥,一遍又是一遍,能坚持者就能成功。最后手法熟练了,曲子弹的好听了,她的成就感也就有了,她的信心也就有了。如果以后让她写这方面的作文,她还会为无从下笔而苦恼吗?生活经历使人内心丰富,一个内心丰富的人,言语怎么会贫乏,文章怎会言之无物呢?
须知要在事上磨,王阳明说的对。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而不能在外界的评价中成长。为什么有时候胆怯而不知所措?因为你没经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