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发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也许只是发呆地说,再呆一会儿,就一下下……这就是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在大多数心理学家看来,拖延这种推迟执行任务的行为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而焦虑大多来自做出决定或开始、完成一项任务。个人的拖延行为往往缘于压力、犯罪感以及个人效率的降低--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往往又加剧了拖延行为。一般来说,一定程度内的拖延行为都属正常,但长期的拖延则很可能是心理或者生理失调的一个表现。
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马则认为,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的特殊形式。他还发现,当需要在两个任务之间作选择,研究对象往往宁愿选择不太紧急的那一个--虽然那项任务更繁重,但拖延更有愉悦感。
更何况,有时拖延甚至是被鼓励的。大部分拖延者在接受开放式访谈的过程中,都会提到相似的经历:拖延并不曾真正带来危害,赶在最后一刻抢闸完成了任务,同时满足了虚荣心--只用很短的时间却能取得不错、甚至比别人好的结果。无形中,自己最适合短期高压的工作状态的心理得到强化,并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暗示。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循环。
那我们该如何战胜拖延症呢?
消灭拖延的借口
这个场景恐怕很多人都有遇到:你下定决心要克服睡懒觉的毛病,于是计划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第二天,你的闹钟准时响了,但是你根本就没有精神起床,于是对自己说:“今天就当作最后一次吧,再多睡10分钟,明天绝对不再这样。”果然,你按掉闹钟,转身继续睡觉。直到忽然醒来,发现马上就要迟到,匆匆忙忙地爬起床,再一次重复了以前的错误。
这就是拖延。拖延使你的计划成为泡影。谁都知道制定计划的好处和拖延的习惯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可是一旦付诸行动,总是不自觉地为自己找各种借口为自己拖延。以下列举了一些普遍的借口,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地对待:
条件还不齐备
以条件不齐备作为借口不行动,只会延误计划,丧失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好已有的条件开始行动,一边行动,一边寻找或等待条件成熟或齐备。
那些叫嚷着“条件不齐备”的人,并非已有的条件完全不充足,他们要么是墨守成规者,做事死板呆滞,要么就是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不管怎样,其结果都会延误时机。
行动已经来不及了
这是弥缝最憎恨的借口。特别是当自己或别人这样说时,“不是不想行动,只是行动也于事无补,那行动还有什么意义呢?”弥缝总是反驳,你还没有行动呢!拥有这样消极的想法,只会使人放弃最后的补救机会。
行动真的来不及吗?有的人只是太悲观,已经失去自信和信念,才出此言。字写得不好的人在坚持一般时间练字后,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字已成形,来不及了”。没有不可能的事情,也没有来不及的行动,只要你从现在马上开始做,并坚持下去,你会看到奇迹发生的。
它是我讨厌的事情
面对自己讨厌的事情,人们很难有行动的兴趣。可是有的事情你尽管讨厌,但还是得去做,有时候还不得不去做。现在教你对付这种事情的方法:看到讨厌而又必须完成的事情,在想它讨厌之前,就立即行动把它做完。
立即行动
不要给自己留退路,说什么“以后还有机会”、“时间还比较充裕”。在制定好计划以后你就没有了后路,惟一的选择就是立即行动。立即行动,使你保持较高的热情和斗志,能够提高办事的效率。拖延只会消耗你的热情和斗志。古时作战,兵家策略是“一鼓作气”,防止“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拖延之后再想疲软的心态鼓起斗志是比较困难的。在行动之前要给行动留下个合理的期限,没有期限的行动常常是无效的行动或效率特低的。
成功者必是立即行动者。
有人说,判断一个人的成功,看看他走路的速度和力度。速度快、力度强的人是沉稳而又干练的人,这种人成功的几率比较大,而拖延者的脚步始终是“慢三拍”。对于成功者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快三拍”。
现代生活的节奏是快速的,每个人都加足马力往前冲,如果你还想歇歇,你只能等待被淘汰,危机意识要求人们加快行动的步伐,不能掉队。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