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这个概念刚提出来的时候曾经红极一时,但今年似乎就很少听到了,为什么?互联网+的本意是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会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带来巨大的价值。这个概念当然很吸引人,但是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很成功的案例,仔细推敲我觉得互联网+的提法本身可能还不够, 真正能起作用的应该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是指乘法的乘。
互联网×是什么
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加法想象的是一种物理反应,是运用比较简单的互联网手段,例如网络直销、微博传播而获得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如果做一种比较粗浅的归类,曾经被称作红利的往往都是互联网+带来的短暂优势。但是互联网真正要更新一个时代,要做的是乘法,是用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这个DNA完成对传统行业的解构和重构,这种转基因的过程是化学反应,是一个相当困难的挑战。
所以想一想为什么最近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等概念一提出来就得到大家的呼应?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有些行业网络销售占比已经过半,所谓互联网红利的确已经过去,简单的互联网手段已经不再产生作用。但同时传统零售业早已是强弩之末,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出路只能是进一步的创新。历史已经给了我们一些很清晰的借鉴,一场通用技术的大变革。例如电的发明往往会经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这个技术本身的大发展和直接基于这个新技术的新应用大发展。例如1893年到1915年之间,发电设备、发电厂、电网、电灯等产品的高速发展。 大家所熟悉的通用电气公司,就是这个阶段诞生的标杆型企业。
第二个阶段是通用技术逐渐成熟开始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的通用技术基础,开始全面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 电的应用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福特汽车所建立的第一条电力驱动的复杂的现代化流水线,福特、通用汽车成为这个阶段诞生的标志型企业。
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的融合
互联网的下半场,就是利用互联网这种通用技术的大创新,全面重构传统产业的过程,这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过程,也是互联网乘法的炼丹炉。能够胜出的企业需要产业和互联网基因再融合,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才能创造出我们现在还无法想象的未来。虽然目前还没有很成功的互联网×的样板企业,但是有些观察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参考。
第一点,在大变革时代由于三浪并发战略选择变得更加困难。我们上一讲讲了三浪,也就是1.0模式、2.0模式、3.0模式。结合我们今天的讨论,其实我们基本上可以把1.0模式看成传统产业的升级,例如消费升级带来的机会。
而2.0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互联网化,也就是利用互联网的一些工具进行一些效率的提升。在不少行业互联网化也刚刚开始,还有比较长的红利阶段,即使是在高度互联网化的行业,例如女装,有些环节,比如生产环节,互联网化也是刚刚开始。
而3.0的模式指的是在互联网平台上,用网络协同的方法重构。当然第三浪肯定是未来的选择,但是没有第一、二浪的积累,第三浪也不会凭空出现。如果只是聚焦在第一浪、第二浪,当决战的第三浪开始时,你可能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在前线,甚至连竞争的入场券都没有。 所以大变革时代的竞争对创业者的愿景、战略、战术三方面结合的能力要求很高,才能在迭代中快速演化。
第二个我希望帮大家打破的一个迷思,就是没有所谓的“梦之队”。我碰到很多传统行业转型互联网的领导者,特别希望能找到一个互联网高手,帮他们搞定一切关于互联网的事情,但我基本上没有看到成功的。一方面如果你自己不理解互联网,很难充分授权给一个所谓的互联网高手。其次,在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上半场的成功经验不一定能够直接运用,互联网的本质怎么和一个行业的本质融会贯通,这是目前任何人都没有什么经验的大创新。所以这个时候招聘人最重要的是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过往的经验。越是互联网上半场的悍将,他们擅长的套路越经不住这一轮融合的煎熬。反而是有一定的互联网经验,年轻好学,愿意从头干基本的活,有共同的信仰,这样的人远比所谓的互联网大牛成功的概率要高很多。
第三点,互联网×的创业很难通过资本的力量快速催生,它必须经过一个比较长的孕育期。 过去的几年,从美团到滴滴、到共享单车,再到今年的共享充电宝,创业的成功和快速投入海量资本有很大的关系。但我个人认为共享充电宝领域的疯狂投资,可能是这几年流行的创业投资模式的一次回光返照,并不代表这就是未来的模式。
其实阿里、腾讯都经过五六年甚至更长的艰苦孕育才有后面的厚积薄发,这一轮互联网×的创业需要一个更长的痛苦的孕育期,而且没有办法用资本的方法催生,所以大家要有足够的耐心。
互联网×和三浪并发都在试图讲一件事情,就是当大家都困惑的时候你能不能够清醒,这个时候的判断真的决定了未来十年,谁是新的一拨商界领袖。所以互联网×其实会开创一个新的时代,那是整个中国经济在互联网和数据时代升级的大机会,会创造一批行业领导者。
载抄自:曾鸣《商业智能2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