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王国维曾在《宋元戏曲史》中评价《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取材自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关汉卿结合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感悟,用贴切现实、充满血肉之感的笔触,诉说着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作品《窦娥冤》中,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
一、内容概述
《窦娥冤》采用四折一楔子的形式将故事娓娓道来。
楔子中简要概括了故事的背景——窦天章进京赶考,又苦于盘缠缺少,出于无奈只得将女孩儿端云送与蔡婆婆做儿媳妇去。
端云命苦,三岁时亡了母亲,七岁时又被父亲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来换取进京赶考的盘缠。而这仅仅是窦娥悲剧人生的开端。
第一折中讲的是端云改名为窦娥,在她与丈夫成婚未到两年时,丈夫也去世了,只剩下她与婆婆相依为命。
婆婆去讨要赛卢医借用的十两银子,却被赛卢医带到荒郊野岭处险些被勒死。幸好张驴儿与其父路过,出手相救。这才将赛卢医吓跑,没有酿成悲剧。
张驴儿在听到蔡婆婆说到自己与媳妇守寡,蓦地起了怀心思,想与他父亲共同霸占这一对苦命的婆婆与媳妇。蔡婆婆起初也是不肯,在张驴儿的威逼利诱之下,也就答应了下来,将他父子二人带回家中 。
这时,窦娥上场了,在蔡婆婆带回张驴儿父子二人回家前,她唱述了自己的凄惨身世:
【仙吕】【点绛唇】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混江龙】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催人泪的是锦烂熳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圝月色挂妆楼。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越觉的情怀冗冗,心绪悠悠。
满腹愁闲无处诉,却有新忧迫眉睫。
这时张驴儿父子已同蔡婆婆回到家中,蔡婆婆将今日事与窦娥又叙述了一遍,窦娥仍在服丧期,自是不肯同婆婆一起嫁于张驴儿父子,又斥责婆婆不知羞,全然忘记当初与公公的情谊。
【青哥儿】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笋条、笋条年幼,刬的便巧画蛾眉成配偶?想当初你夫主遗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早晚羹粥,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
从这一段精彩的唱词中,我们就能感受到窦娥与婆婆的鲜明对比。婆婆糊涂,只因对方有救命之恩又被恐吓的情况下就糊里糊涂地答应了那无赖父子的要求。窦娥清醒,她识破那张驴儿父子的诡计与邪念,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婆婆的劝说,坚守自己的原则。
由于折数的限制,窦娥冤的故事环环紧扣,没有坠余,将读者带进故事中,从第一折窦娥拒绝委身于张驴儿,在第二折张驴儿就动用歪心思想要毒死蔡婆婆而后强行霸占窦娥。张驴儿在赛卢医那买了毒药,趁着蔡婆婆生病时想要将毒药下在饮食中,而后实行他的奸计。未曾想将毒药放在羊肚汤中给蔡婆婆后,蔡婆婆突然身体不适,将这羊肚汤让给张驴儿父亲。在张驴儿父亲喝完羊肚汤后就七窍流血而亡。而张驴儿在他父亲被毒死后,第一时间没有想着抢救父亲,没有想着安葬父亲,而是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强占窦娥。窦娥自是不肯,要与张驴儿官了。可却遇上了个贪官,不问是非,颠倒黑白,要窦娥屈打成招。窦娥自是坚韧刚强有血有肉,就算被毒打也坚持原则,而听到贪官要毒打蔡婆婆时情愿认招,替蔡婆婆扛下了这个黑锅。
第三折中窦娥即将上场受刑,窦娥在受刑前恳求刽子手带她走另一条街也不愿让婆婆看到自己而伤心难过。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堤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这五段唱词唱出了窦娥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恶势力的抵抗。而窦娥死后,这一桩桩誓愿也都实现,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无一不叙说着窦娥的冤屈。
第四折中,窦娥的亲生父亲在当年进京赶考取得功名后回来寻女,因他廉能清正,节操坚刚,加其两淮提刑肃正廉访使之职。赴淮南地区,重审卷宗。翻至窦娥一案,梦中隐见窦娥,听着窦娥诉冤,醒后将案件重审还窦娥一个清白。第四折终还了窦娥清白,将故事叙述圆满,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二、理论与方法
《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人公,通过她被栽赃又受贪官枉法错判,使得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可见,“冤”“怨”二字是贯穿始终的,正因此观众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际,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憎,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剧中第四折窦天章重判冤假错案也为窦娥冤带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作者也是借此剧目来批判腐朽的封建法治与宣扬廉洁的公正法治。
三、扩展讨论
《窦娥冤》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的一则传说。
淮南子·览冥训
庶女叫天,雷电下击,(齐)景公台陨,支体伤折,海水大出。
《淮南子·览冥训》的故事比较简单,原文中并没有说这个平民女子为何哀告上天,但在后人的注中点明她哀告上天的原因是小姑为了争夺财产而杀死亲母,但却诬告寡嫂。这个故事非常的简单,在班固的《汉书》中,故事写的比较具体了。
汉书卷七十一·于定国传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数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
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当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
在班固《汉书卷七十一·于定国传》这个故事中,“养姑至孝”的女子形象逐渐浮出故事的主线,还有就是故事中“亢旱三年”的情节被引用。东晋时期,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将《东海孝妇》的故事进一步完善。
东海孝妇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余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
时于公为狱吏,曰:“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
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旙。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即行刑已,其血青黄,缘旙竹而上,极标,又缘旙而下云。”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干宝增加了表现官府执法不公、屈打成招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对《东海孝妇》有了生动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东海孝妇》的故事与前几个版本的故事相比,无论叙事角度还是人物设定都大大的丰满了。“东海孝妇”这个女性形象与《汉书》相比更加充满血性,《窦娥冤》中“血洒白练”似乎也是受了这个故事的影响,这些都直接被《窦娥冤》所继承。
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结合了前代《汉书》、《东海孝妇》等故事元素,联系元代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与自身不公平待遇,创作出了经典曲目《窦娥冤》。
四、评价
还是引用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的评价:"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我们都知道西方的"四大悲剧"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塞罗》、《麦克白》与《李尔王》。莎翁用其优美的言语与情感的细腻刻画为我们展现了西方艺术特色的悲剧。而关汉卿将自身境遇与社会现状相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东方文化风格的悲剧,虽是悲剧,却在故事结尾为我们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以和为美、追求圆满的美好愿望。
结语:真正好的作品是值得人反复品读仔细推敲的,《窦娥冤》经得住历史考验,流传至今,成为元代戏曲的顶梁柱,带我们了解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百姓的奋力抗争。我想相对于窦娥的冤屈,我们更应该琢磨的是窦娥虽为女子却有着坚毅的操守与高尚的品德。生而为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参考文献:《淮南子·览冥训》
《汉书卷七十一·于定国传》
《搜神记》
《感天动地窦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