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那个关于思维的奇妙故事吧。
“海边的小村庄来了个能够点石成金的现任。在村民的热情款待后,仙人告诉了他们点石成金的方法,但是最后郑重其事地补充了一句——你们要记住,千万要记住,想要运用点石成金的魔法,在使用咒语的时候,一定一定不要想起喜马拉雅山的猴子。村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为何要想起喜马拉雅山的猴子。但讽刺的是,在他们使用咒语的时候,偏偏在施咒的时候无一例外的想到了那只猴子,怎么赶都赶不走。最后,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的点石成金。”
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个现象较“白熊效应”——尝试在一分钟或者更长一点时间内别去想白熊,那么你越努力的不去想白熊,白熊就会更加倍的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我们大家生活中也许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在我们一生中某些时间点,都会受到一些不受欢迎及闯入性思维的困扰。这些想法往往是负面的,涉及性、攻击、疾病或死亡、失败、人际关系问题等等。而这些负面的想法一般都出现在我们发生情绪波动或突然想起一些过去的不愉快的事情后。
而这种不想要的想法最大的危险之处就在于“白熊效应”,你越是在意它们越花大力气去压抑它们,它们的影响力就会变得越大,就会更具有威胁性。
举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当你下定决心开始减肥,列了自已从减肥之日其能够吃的和坚决不能吃的食物清单后,你会发现那些你努力摒弃坚决不能吃的东西会疯狂的出现在你的脑海中,拼命地刷存在感。这是一种令人困惑的状态,明明平时你并没有那么想吃这些,为何偏偏要减肥了却疯狂的想吃?其实很简单,因为你摒弃了它们,你在欲望层面有意识的压抑了它们,而你越是压抑它们就会越频繁的冒出头。
同样,当我们在抑郁和焦虑状态时,我们也会不断反刍负面的想法。这些想法单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够发展。每次我们要尝试压抑它们时,都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甚至会更加抑郁和焦虑。
你是否感受过,处于应激状态下,大脑充满了各种阻挡我们好好生活的想法和感受。我们不能思考了,变得更加健忘,无法仔细关注周围的环境。我们变得更加笨拙,更容易出错。要么不断反刍不断折磨自己让事情变得更糟;要么让自己陷入分心状态,强迫性地让自己沉溺在一些小事情上来将自己的思维转移到较低水平的思考上来以避免思考那些具有潜在毁灭性的事件。比如说沉迷于网络小说、游戏、家务、锻炼、酒精或物质依赖、工作、性、暴饮暴食等等。
在去年四月的时候我经历了项目差点崩盘的巨大压力,当时我感觉自己充满了焦虑的情绪,以至于早上起床前梦里梦到被人用大锤砸了脑袋,醒来头痛欲裂,上班犹如上坟。在这种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下,我的防御机制出现了,它像一个巨大的泡泡将我罩在里面,我跟人说话都像隔着一层。回到家以后,我的作息习惯也完全被打乱了,我不再运动不再学习不再写作,我只是将自己抛进网络小说的世界,一部接一部的小说刷,一直到那段难捱的日子过去。
很明显的,这种沉迷的状态就是大脑的省电模式,在这种模式驱动下,大脑仿佛关闭了大部分的脑区功能,只留下少部分可以自动进行的功能。短期来看,这种低损耗模式可以保护我们免受强烈的情绪侵扰,但从长远角度来说,这种省电模式下我们的思维会变得死板僵硬狭窄,很难发觉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那么如何缓解这种思维反刍呢?
恰恰相反的,如果你正在被一些禁忌的,不能够被接受的想法困扰,那么你可以尝试允许自己去想他们,停止一些强迫自己思考的举动。
如果是用书写来疗愈,那就是采用书写来探索那些让你感觉自己不好的一些方面或问题,比如我们前面举例的愤怒、羞耻、嫉妒、贪婪、性、恐惧等等。尤其是当我们站在同情自我接纳自我的角度上来写,这种方式能够提高我们的自我友善,从而替代自我攻击、自我评判以及自我责备。
当我们被喜马拉雅山的猴子困住时,请先记住,这只是一些想法而已。采用一些自我反思或者情绪化的方式将它们写下来:
让你不快的想法是什么?
它们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为什么?
你希望是怎样的?
当我们没有足够好的倾听者能够不加评判的听我们倾诉时,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倾听者。我们不需要文笔有多好,能够多么清晰的表达出来自己。我们只需要找段不被打扰时间坐下来,拿出纸和笔,和自己呆在一起聊聊天倾诉一下内心的压力和期待,清理我们头脑烟囱中积压已久的灰尘,让这些不被我们接受的想法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讳莫如深的放逐者或毁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