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人生的常态,狂欢只是人生的插曲。
我们从一出生时已被悄无声息的分成两种人,一种狂欢,另一种则是孤独。在逝去的2016年的岁月里,也是自己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这段日子里,或喜或悲,患得患失,这或许是每个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蜕变感受。
大学时代的孤独并不是他们不善于社交的表现,他们只是觉得不必把自己如金子一般珍贵的时间花在无用且单薄的社交上,他们的信仰是“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在现在的高校中,你或许经常看到某些人交际能力超级强,这个聚会,那个活动,更多的是活动结束后连名字都不记得,彼此的联系方式只是静静的留在通讯录里而已,但你遇到想聊天的时候,打开通讯录后,望着几百的联系人却不知道联系谁,连个谈心的人都很难找到,或者可以理解这些通讯录里面的好友都只是过客,“轻轻的来,轻轻的走,不留下一丝痕迹”。这些人表面上看上去在各种场合都玩的开,在外人眼里“混”的不错,其实只有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现象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年轻的大学生中,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并无反对狂欢,狂欢的“度”把握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烦躁乏味的生活添加一丝新的乐趣,使生活的质量得以提高。
大多数人对“孤独”的第一印象几乎都是贬义的想法,这是思想停留在表面层次的人的思维方式,“孤独”的时候可以借助斑驳的月光投射的影子更深刻的看清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一群人的狂欢只会让自己沉浸此中,忘记自己最初的想法及梦想,大学的这个象牙塔这种狂欢的现象可谓无处不在,小到一个宿舍的寝室文化,以前一直不理解人的生活环境对人生的影响,比如说,你一个宿舍六个人,五个人都不爱学习,整天睡睡觉打打游戏,时间就这样从他们的指尖流走,或许他们在睡觉之前躺在床上会感慨自己又浪费了一天,晚上想着自己明天一定要怎样怎样,第二天早上起来照常,这是大部分大学生的现状,而你或许一开始还是想学习的,经常一个人去自习,室友的冷嘲热讽加上自己的不合群,觉得自己一个人去自习及经常干什么事都是一个人,从而感觉很孤独,没过多久你也加入到他们狂欢的队伍中,只是显得距离不是那么疏远,从而将就自己的选择。就我个人而言,孤独真的没想象的那么可怕,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人陪伴才去做,没有人可以永远陪伴你,即使是在恋爱中的情侣也不要过分的依赖彼此,否则一旦失去彼此,你会有一种失去全世界的感觉,然而这只是一种莫名的错觉而已,说句实话,这个世界没有谁离不开谁,在极度黑暗的环境里连你自己的不离不弃的影子都会离你而去,所以年轻人越早看清并且正确理解孤独越好。
在最贫穷的岁月,用书籍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孤独是每个人的人生主旋律,漫长的孤独岁月,应该抓住并利用好这个阶段的时光,大学生真的应该细读中外著作及有用的书籍,现在的大学生阅读纸质课外书籍屈指可数,有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人平均年阅读书籍量不足两本,远低于邻国的日本、韩国以及俄罗斯,书籍是人生任何阶段的导师,指引你走上通往亮丽生活的康庄大道,放下手中的手机,一年哪怕只认真的读一本书,一天抽出一个小时来,那么一年你就比别人多出了365个小时用来学习,那你必会受益匪浅,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有,当你乘坐高铁时,你会看到外国人都是拿着一本书在阅读,而不是像中国人那样捧着珍若生命的手机,视线一刻都舍不得离开,大多数中国人无论在公交车上还是地铁上都是拿出手机刷朋友圈,或许是这个社会过于浮躁以至于年轻人无法沉下心来阅读书籍,无法享受泡上一杯铁观音,在午后的阳光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有质量的社交 充分利用资源
大学时代的学习有别于中学时代,中学时代单纯的学习好文化课就行了,然而大学时代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在图书馆奋笔疾书挑灯夜战的寒窗学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为之不断努力;另一种则是醉生梦死的逃课通宵上网打游戏,将自己最宝贵的四年时间投入在虚无缥缈的游戏世界里及让人堕落的宿舍,然而我周围的人大多数第二种,许多人总是怨天尤人学校差、氛围不好等等,我想说其实你的学校是怎样和你人完全匹配,学校的氛围及环境对一个人的人生是有影响,但不是全部,你之所以没有去到更好的大学是由于三年前的不够努力等原因造成的,强烈推荐李笑来的《七年就是一辈子》,愿你读后受益匪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时代也是一个人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最佳时期,大学的学习更在于发掘自身的潜在的自身优势,努力抓住一切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聊天在某种程度上是信息的交换,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量以及你能够获取多少信息量都从侧面反映你个人的能力,懂得整合资源,终究明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
一名三线在校大学生,喜欢旅游,爱好文字
喜欢请点赞,共鸣请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