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看到这样一段话,
微博里是本我;
空间里是自我;
朋友圈里是超我;
现实里是无我!
一下子就觉得感慨万千,这总结太准确了,直击内心深处!
我最早使用的社交平台是QQ空间,那时我刚上大学。那时候空间是可以写日志的,朋友之间是可以互评的,相片基本可以随意上传,甚至还有空间装扮......这些功能满足了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对于自我空间的所有需求。可以说,空间是伴随我们成长起来的,是我们这代人整个青春的见证。
一晃几年过去了,毕业后使用空间的人越来越少,我的空间访客也越来越少。看着自己曾经写下的伤春悲秋的日志,忽然觉得自己挺无聊的,是时候长大了啊,应该学会将心事藏在心底了。
可是,很多情绪无处发泄怎么办?恰巧这时候,微博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毕业季所有的迷茫纠结、失恋痛苦、辗转反侧、我全都一字一句记录下来:哪天找工作不顺纠结自责,哪天他没理我焦急万分,哪天遇到奇葩吐槽骂街,哪天下定决心与过去告别却又依依不舍……对的,微博里的我才是本来的我,我的高兴、悲伤全部都在里面。在这里,我不用顾虑别人的看法,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肆无忌惮的发泄,也不用担心被熟人看见。
再后来,微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我周围所有人。我是朋友中最后注册微信的那个人,直到被人嘲笑老土才开始试着使用。我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回复发送语音的时候是忐忑的,羞于开口,并且觉得很肤浅。再后来,我爸我妈七大姑八大姨都开始玩微信了,他们成了我圈子的常客,我却越来越不喜欢更新朋友圈了。直到现在,各种微信群占据了我微信的大部分空间,层出不穷的微商们每天都要发送无数产品介绍,我不得不佩服她们的毅力;我的工作也大大依赖于工作群,同事们争先恐后将工作状态拍照取证发送出去,以一种冠冕唐皇的姿态向领导邀功......我非常不喜欢这样的做法,然而又不得不去适应。并且可笑的是,我自己也常常不自觉的选取正能量的东西去分享,尽量避免牢骚抱怨。现在微信里的我,是阳光的积极的有为青年,这难道不是超我吗?我的那些消极负面的情绪,可能也只能另寻出路了。
所以说,我既不是空间里那个弱弱的文艺女青年,也不是微博里那个神里八经的大龄剩女,更不是朋友圈里的阳光有为青年,我就是我,我就是现实社会中一个平凡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