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有句话很是经典: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而我要说:计划很丰满,落实太骨感!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我原本是计划读半本书,写一篇文章和一篇微小说的。结果呢,计划落空,不要说看书、写东西了,就是书和笔都没碰过!
其实,早在高中住校那会就有这样的体验。由于在市区读高中,只有在假期或者正好双休才会回老家。而每次回家,都会把背包塞满,这单词需要拿回家记记,这物理题目必须练练……而往往是等到开学,只是将书包上的灰尘打一打,原封不动的背回来。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待在家中的缘故。我认为,家,真的很不适合办公、学习。
可能你要说“家不是最温馨的港湾吗,怎么会不适合办公、学习呢?”
的确,家中的条件是不错,渴了有各种饮料,饿了立马可以做出十八种美味,累了可以躺在沙发上……但我要说,这只适合生活、休息,真的不适合工作、学习。
为啥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一,家是偷懒成本最低的地方
一般人,很难在家里工作好,或者学进去。
一会儿和家人聊上几句,一会儿去冰箱里找点吃的,一会又瞅了两眼电视,然后在拿出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家看上去最为温馨,但其实也最为充满诱惑,你可以毫不费力地享受这些诱惑,而且,没人管你。
正因为偷懒成本太低,所以偷懒的可能性将会大幅度提升。
每一种环境,都有各自的属性与功能。孟母三迁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正因为你生活在无比放松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你才没心思去看书、学习、工作。相反,如果你身处自习室、图书馆、咖啡厅,远离美食诱惑,舒适的沙发,周围的环境,会为你隔离掉大部分诱惑,而且,旁边是大量的陌生人,学习者,你自然容易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中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学习。
要知道,像自习室这样的地方,大量的学习者共处一室,其实彼此之间互为隐性的监督者,你偷懒一下的想法真的会有,但看到别人这么乐此不疲的努力,你自然而然也就重新打起了精神。也就是说,自习室、图书馆这类特殊的地方,让你更加专注。
二,人终究是社交动物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这是《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
一个人如果只懂得自顾自的学习,而不去与他人交换经验,分享心得,很容易陷入知识狭隘、视野局限的境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就是最好的佐证!
所以说,人,注定要与他人产生交集,必须要走出去!
而家,作为内部环境,始终是闭塞的、不流通的。我们只有走到外部环境中去,才能去他人信息共享、价值碰撞、巩固固有知识、融合外部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更上一层楼!
在商务领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激烈讨论:当下,沟通成本逐渐降低。即时通讯、电子邮件、视频、电视电话会议等已经如此发达,传统的面对面办公模式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Jackie Reses作为雅虎全球人力资源总监,他提出“互动”和“体验”是传统办公模式的最大意义,也是在家中办公,即时通讯所无法带来的。
这并不难理解,面对面办公、学习,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手势、语气、眼神沟通交流,看出彼此的情感。而即时通讯则相对冰冷,看不到情感。当下,随着即时通讯的日益发达,亲戚朋友间的感情愈加冷漠,也是这个原因!
换句话说,面对面的方式,会让人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工作。
三,走出去方能遇到更美的自己
众所周知,成功人士往往有一个共性:忙的不可开交。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王健林助理晒出来的其行程,可谓满满当当,相信这也是他们的生活常态。他们的行程往往没有人会讨厌宅,但是相比于没有挑战性的宅,优秀的人更喜欢冒险与挑战。
也就是说,优秀、成功的人更善于走出去,而不是待在家里,这是为何呢?
很简单,因为他们需要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信息渠道,更发达的社交网络。现在社会高度发达,竞争也日趋激烈。唯有走出去,对资源保有一定的占有率,掌握更加新鲜的信息源,才能及时占领信息高地,置自己于不败之地!
要知道,当他们拥有优先掌握信息的能力,实则就已经拥有了超越他人的可能。而且,随后的几年时间,会把差距越拉越大,大的让你瞠目结舌。
所以,对不满现状,想要发展进步,追求更美自己的你来说,“离家”已经绝非是一种单纯的迈开腿,而完全可以上升到精神层面,说成是一种自我提升、完善的策略。
朋友们,家虽是避风港,但真的不适合办公、学习,将其作为驿站,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地方,才是其应有的属性!
是当你还在关心粮食和蔬菜,优秀者已经把眼光投向更远的地方。
我喜欢到处走,到处玩,在外工作与学习。
卢梭曾说:“我只有在走路时思考,如果停下脚步,我便停止思考。”
华兹华斯也是,他曾经在英国行走百万里,在行走中写诗,在行走中浪漫。
这也正是我为什么鼓励你少呆在家里,多往外走的原因。
若你试图变得优秀,就请离开家。
当你没有离开它的能力,那里就是即将把你埋葬的温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