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在生活中相处总会有小摩擦,更别说小孩子之间。
在朋友圈中经常看到这个话题:孩子在学校受欺负或者欺负别的孩子,有些父母选择忽视,觉得这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孩子可以处理好;有些家长教育自己孩子忍让和宽容…家长应该怎么做?
◆◆ ◆
受欺负
1.弄清事实的真相
第一步:弄清楚发生什么事情,倾听双方孩子说事情经过。请孩子一个一个说,客观了解情况,对不会完整表达的小龄孩子,由家长描述,然后问孩子“是不是这样”,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保持冷静,学会分析,主要分析,孩子讲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你的孩子在事件中占了几分对,错了几分。
2.站在孩子的角度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被打以后的心情和感受,并积极地回应你听到他表达不满情绪时的感受,在孩子被打以后,不要冲动的替孩子做任何决定,不妨先静下来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在孩子说出来自己的想法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接下来的解决方法。
3.懂得谦让并不等于忍让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教育孩子懂得谦让是对的,但让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忽略自己的感受一味地忍让,这不是谦让了。当孩子已经无法忍让大声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需求时:“他总打我,我就要打他!”这时,我们要蹲下来跟他好好的沟通了,沟通他的感受、想法还有他的情绪,是生气还是委屈。沟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谦让并不等于忍让。
4.及时和打人的孩子沟通
自己的孩子要引导,打人的孩子也需要正确地引导和沟通。如引导喜欢动手的那个孩子,当打人的孩子伸出手时,你可以在旁边说:“宝贝要和哥哥做好朋友!”如果这个小朋友还是经常打人,首先要让自己的孩子远离这样的小朋友,以免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也不妨去找小朋友的家长做一个有效的沟通,毕竟打人不是好习惯,还是需要家长进行管教的。
◆◆ ◆
欺负别的孩子
1.不满3岁的宝宝打人原因分析
需要爸妈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打人往往是没有恶意的,是无意识的。在这个过程孩子的社交能力很弱,用“打”来引起关注,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父母娇惯孩子,形成了习惯。
解决方法:关心孩子的的病痛,疲倦,饥饿,尽量替他解决好;鼓励孩子说出打人的原因,同时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妈妈爱你,你是一个好孩子,但这种行为不好,妈妈希望你做得更好。”帮助孩子提高自信,让他感到被爱,被注意,这就好了。
2.有欺负行为的孩子大多来源于“绝对权威”和“过度溺爱”类型的家庭
“绝对权威”型的父母往往过于控制孩子的自主性,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的情绪。这种缺乏温暖的家庭,以及对孩子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的行为,都可能造成孩子以后的高攻击性。
“过度溺爱”型父母溺爱甚至纵容孩子,放弃对孩子的限制,使孩子的利己主义思想滋长,一旦他们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大闹,以反抗来达到目的,表现出任性、蛮横、不讲理,逐渐发展为欺负他人。
解决方法:
1.父母应该表明态度、注意自身的言行
家长对待孩子欺负人的行为需要持明确的反对态度。不应给孩子“欺负人是对的”的暗示。
生活中,有些家庭夫妻争吵,相互谩骂,甚至大打出手,这些都是孩子最直接的负面教材。有的家长习惯于用暴力的方式惩罚孩子,这会让孩子模仿大人,认为打人是一种权利的象征,一种解决问题的好途径。
3.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父母应让孩子对自己欺负他人的行为感到不安,同时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会被欺负者的苦痛,认识到欺负他人的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学会对这种行为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从而有效地减少孩子欺负他人的行为。
4.利用“榜样示范法”减少孩子的欺负行为
研究表明,一部分有欺负行为的儿童之所以欺负别的孩子,是因为他们没有其他解决冲突的方法。所以,把有欺负行为的儿童放在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同伴群体之中,当儿童看到榜样采取非攻击的方式能妥善解决冲突时,将有利于纠正他们对欺负行为的认识。
5.利用“冷处理”法
对有些孩子来说,他欺负别人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成人对他的关注。如果大人们对他的欺负行为大声训斥,反而正中他的下怀,起到了强化作用。
家长可以对弱小一方表示明显的关心、同情,对欺负者则不予理睬,使他的表现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这对有欺负行为的幼儿也是一种特别敏感的惩罚方式。
注:本文由每周微课编辑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