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久久浸淫新概念英语的前三课之后,我痛定思痛找一个靠谱的APP来锻炼自己的听力。在听力的巅峰,自己靠的是听写,所以我打算用这种变态的自虐方法来重新锻炼听英语的耳朵。然后在知乎怎么在一个月内让英语听力有明显的提高?得到了扇贝听力的推荐。
比较不喜欢的一点是这是一个不能绕过“账号”的APP。需要注册一个扇贝账号,或者是绑定微信号(绑定微信号后有一个缺点,后面会提到)。手机上另一款“N词斩”,沪江开心词场可以离线,也可以不登陆账号,用户可以选择直接开始背词,但是会提示没有登录无法“同步背词”,然而这对于手机客户端而言,“同步”的需求并不强烈,用户往往是一台手机上面安装这个APP,然后进行背词。相比之下,扇贝显得强势多了,用户没有一个“试用”的选择,一般用户有了账号之后都不会轻易舍弃与账号绑定的产品,但有一些边际用户可能看到这种非注册不可的行为就会直接卸载了。然后这是一个产品的取舍问题,先按下不表。
进入程序之后,先让用户选择自己的英语水平。窃以为这样子处理不合理:用户是为了考试或者是提高自己当前的水平,需要选择的是自己的目标,而不应该是自己当前的水平,再者说用户对自己的评判也会偏差。
我的建议是将文案设计成“您在备考?”抑或是“您希望学习?”这样子一个想要应付CET6或者当下是CET6水平的用户可以选择托福听力。从学习方法上而言:预设目标总要比实际能力能够达到的模板高一级才有可能达到实际目标,没办法,人天生的惰性在那╮(╯▽╰)╭一句话总结就是“产品设计者对用户还不够体贴”
在我一开始实事求是地选择了CET6之后我进入了听力学习,觉得难度太低,虽然熟听加听写的模式的确能够明显地扫除听力盲点,但是用户的出发点就错了。
同时,应用的引导不足,练习环节和测试环节的区分不明显,应用本身不易上手。词场就明显区分得多。
对于“刮开看句子”这一功能比较创新,用户听不懂用这一功能时会将无法听懂的句子的句数标红,让用户激励自己尽力去听。这对于用户“自虐”“自律”有效许多。
提高学习难度之后,这款应用对于想要提高听力的三分钟热度星人还有一点就是持续打卡,送扇贝币。完成学习进度有徽章的激励模式则是比较常见的,建议用进度条的模式让用户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有一个把控吧。此外,计时也是一个很为用户着想的功能,看到自己投入的时间,对于学习者本身是一个内在的动力源。
但对于徽章的形式,我建议可以更个性化一点,比如APP的名字叫扇贝,那么将徽章设计成各种海洋里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贝壳会不会更吸引用户呢?(呃,对于男性用户可能吸引力不足),比如拔萝卜的游戏,“集邮式”的设计会让当下很多有“强迫症”的用户更加积极打开APP,进行学习。
总结:学习工具类的APP,设计产品的人最好本身对该APP想要解决的学习目标有普适的、高效的学习方法,要充分站在“又懒又没有毅力的三分钟热度”的用户的角度出发,对于初次使用,能不能先给点甜头尝尝?对于在校的流量有限的中学生党,扇贝的离线就无法使用的“高冷”,是否能够将听力材料离线到本地,平时也可以听呢?
对了,差点忘记通过微信登陆有什么不好了。在关注扇贝的公众号之后有绑定账号送扇贝币的奖励,可是!只能够用扇贝账号!!!不能用微信号!!!这是故意的吧?应该不是蠢的吧!当然我理解产品的设计者希望更多忠诚的扇贝用户投入到扇贝的怀抱,但是真的会让用户“伐开心”。
这也引导了另外一个关于工具类APP盈利的问题,工具不比游戏,这种在线教育式的APP的盈利模式现在还在摸石头过河,很多学生家长为了孩子请家教一小时动辄数百元,眉毛都不皱一下,但是对于网上资源,拿来主义久了,在消费观上的转化的确还有待时日。但随着80,90逐渐家长的主体,这种消费模式相信不远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