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四本,讲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段历史,这也是我第一次读当年明月的书,他讲的历史,像故事,让人有想读下去的欲望,让读者在亦正亦邪的语言中领悟到生存的智慧。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和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01-
选择原则?还是利益?
面对这个问题,严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因为他他不想再折腾下去了,他已经五十八岁,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累,利益就是他所追求的全部。原则?多少钱一斤?最终,三十年的文学功底最终化成了溜须拍马的遣词造句。
严嵩从来不相信什么他好,我也好,别人过得如何它无所谓,只要自己舒坦就行,怀着这一崇高理想,他在贪污战线上干出了卓越的战绩。
其实我们在嘲笑甚至鄙视严嵩的同时,却又不得不从另一个现实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这个问题,他已经没有了年轻的资本,他受过的苦逼迫着他走向这条绝路,他似乎没有别的选择,对他来说,原则,又能值多少钱?根本就是分文不值。
-02-
信仰,该坚持还是放弃?它又有何意义?
想来想去,还是想分享一段原文,徐阶的奋斗历程可能跟我们现实中的年轻人很像,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还是信仰的坚守与放弃?
二十多年以来,虽然饱经风雨,但徐阶始终是一个十分自信的人,他相信自己学到的四书五经,相信自己听到的圣贤之言,那些历史上的名臣名相和他们的不朽功绩一直都是他学习的榜样。徐阶曾经坚定地认为,只要信守圣人的教诲,遵循礼仪廉耻,必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年轻时徐阶的雄心壮志。
徐阶想不通,他愤愤不平了,他出离愤怒了,这个世界怎么会是这个样子!他不是书中所记载的那个太平盛世,更不是人心向善的桃花源,这是一个丑陋的世界,所有人最为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得失。所谓舍生取义,所谓心怀天下,在他那些贪婪的下属心中,统统归结为两个字,——放屁。
这是徐阶对现实的疑问。
徐阶终于遇到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危机——信仰的危机,多年所学已然无用,世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相信?可以坚持?
这是徐阶的信仰危机。
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驱动人们的魔力,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极其的残酷,却异常的真实。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徐阶终于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
这是现实交给徐阶的道理,那就是变通。
虽然手握真理,却无法使用,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却被撞得头破血流。于茫茫黑暗之中,光明何处去寻?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和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徐阶的人生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无需赘言。
-03-
认识现实,我还在路上。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历史书,感觉像是把那些正经官方的历史课本上的东西,写成了故事。就像是戚继光抗倭,当年高中历史中,只是这简单的几句话,我们也只是单纯的记住了戚继光是抗倭英雄,而别无其他。但在这本书中,让我细致又真实地感受到了当时抗倭时的艰难和无畏,那种真实的爱国主义,是流淌在血液中的。
第二个就是变通的道理
这也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会在初次踏入社会时,满怀着雄心壮志,恨不得把自己二十多年寒窗苦读学到的文化知识,一口气全用上。但现实却总会一如既往又冷酷无情地告诉他们,这些都没用。越长大越会更清晰地看到,现实的真正面目永远要比我们想象中的残酷很多很多,所以最终我们不得不改变甚至抛弃我们一直坚守甚至相信着的东西,不管是信仰还是理想,最终都那么不堪一击,那么我们一直追寻的东西该怎么安置?
我想这也只有现实能给我们答案,或是变通,或是妥协,亦或是改变。我也正在寻找答案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