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的来说,因为失去最好的异性朋友而造成的巨大失落,几乎已经在10月末修复了。
强调异性无非是因为女孩子们大多可爱亲昵,真正的异性朋友反而寥寥。
虽然大多能友好相处,不过泛泛之交。
换个角度来说,我失去的也确实是我最好的朋友,只是恰好性别不同。
2
“其实我有点吐槽怪,又因为秉承了母亲「友善」的特质,总喜欢主动和人分享小零食,现在想来引起过不少误会。”
“原本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点,直到多年后某同学告诉我他曾经的愿望——被分到一个苹果——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分了这么多零食,以及,原来我的反射弧这么长。”
当年分苹果的原因,纯粹是因为母亲大人觉得我“虚”,准备的水果往往个头极大,高中学习的生活又十分紧凑,下课时间十分钟啃完一个大苹果实在难为人,所以……只能“嫁祸”他人了。
大学以后,尤其是研究生以后,我的母亲依然坚定不移地认为我为“虚”,给我寄了不少西洋参、铁皮石斛、红参、黄芪,还有一堆我也叫不上名字的补品。
与高中不同的是,除了他,没人让我“祸祸”了——室友都怕流鼻血。
3
“降低表达欲,更多地去观察心理咨询老师,包括她的技巧、神态以及她带来的情感流动。”10月27日,日记。
最近的一次心理咨询,我能明确地感受到自己的与老师交流时的眼神不一样了。
是那种坚定的、自负的甚至是强势的。
我太了解自己了。
面临冲击时我放任自己的脆弱,以避免身心系统崩溃。
但是一旦内心的裂缝修补完成,理智模式开启,重心就会转移到诗和远方上。
“我想之后要分一部分精力,要逐渐转移到「职业规划」上去了。”11月1日。日记。
从迷茫到重建,我大概花了一个半月。
看似波澜不惊的一个多月,于我而言,无论是亲密关系上的自我觉察,还是未来长远的职业规划,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间波折,暂不赘述。
4
除了完善主业技能,自由探索部分几乎全部集中于心理学。
后期,兴趣逐渐从「心理学」转向理性,开始了「认知&学习论」的探索,顺带涉及一点哲学。
「心理学」最近在看荣格,他的分析心理学我还是很信服的。
-顺嘴一提,市面上基于荣格的的MBIT职业测试,我觉得直接用它来了解自我是很容易有偏误的,只有在自我认知比较清晰的基础上,再用这个工具来印证自我,达成与自己的和解,理解世人并寻求和谐共处之道,才是正解。
-来自一个误认为自己是intj好多年,的infj的感悟。
-更妙的一点是,没有极端的人格,荣格八个维度上的特征只有程度之分,所以人类会有很多共性,即使是同一人格也会有诸多不同,infj在极端状况下也会表现出很明显的intj的特征。
不管怎么说,我确是一个半吊子,凭靠一点点天赋,实在不敢多说,分享一点点感悟罢了。
5
絮絮叨叨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要给「咕咕咕」做一点铺垫。
直接的原因是,我的心理咨询老师因为疫情被隔离了。
此外,「亲密关系」维度虽然还有问题,但是并不性命攸关。
更重要的是!!我要没书读了。
八月十五日。经历了半个月的信息收集,我决议卧薪尝胆留在本校直博。
九月二十九。因为朋友攒的局,惊觉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攒局当晚被自己的梦惊醒。
是一个想要逃离困境的梦境,
我在门口踯躅徘徊,血管里是相互牵扯的细钢丝,
断腕离开还是做一个傀儡。
本我叫嚣着逃跑,
超我却克制求生。
现在想起来依然心有余悸。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
"人灵魂的欲望是其命运的先知”
一个月前的衡量利弊多是出于“便利”,
而非本心。
罢了。本心是个不安分的小孩,我大概,只能宠着了。
十月三十一号。终于下决心离开了。
6
所以十月份我在干嘛呢?
-九月二十一日决定和好朋友正式绝交,有点像和平分手,是理智的最优决策。
-十月主要在自我修复吧,心理的落差确实蛮严重的,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在抑郁的边缘试探。我很难描述那种难过的伤筋动骨程度。如果非要形容的话,大概和《小妇人》中乔失去劳里后孤身离开的感觉类似。
↑emo时期看电影释放情绪。
-一周见一次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涉猎了大量的心理学的内容,尝试接触一些陌生人、处理低落的情绪。
↑林兄是我所有偶遇中最有趣的一个。
-此外,还有横向、硕士论文开题、自我觉察的高光时刻,顺便重新审视一个半月之前的决定。
↑自我觉察的高光时刻,打破认知局限的感觉真的很好,意识到了「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可以了,应该能对自己说一声满意了。(才怪,我要没书读了啊哭哭)
7
有关职业规划(基于荣格分析心理学+自我审视的严肃考量),就暂不多赘述了。
算是埋个坑吧,B站上打着「兴趣驱动」「发现真实的自我」旗号做职业规划或者人生规划的视频,怎么说呢,缺了点味道。
有机会的话(不存在的),我会系统学学分析心理学,然后拿它来分析帮助身边的朋友,也会分享出来大家可以对照自身。
要开始致力于「让自己有书读」这件事情了!
我们下次尽量见吧~咕咕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