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倾诉
只想抛开繁杂
听歌,挥笔,沁然
凭借往昔的音响
试着回返往昔
哪怕只有一秒
心驰神往
岁月走,逐往事
来了又走
走了不再来
我虔敬,几近癫狂
白日破晓,长夜如织
听之漠然,失去想象
只待
云雾散去
促膝,吟唱
听着Ólafur Arnalds的歌,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写了一段心声旁白。说好了纪念日来絮叨几句,却在那天没了心境。一切都在变,却好似又没变,今日是昨日的梦寐以求,昨日是今日的怅然若失。
最近疯狂的喜欢一种曲风—“后摇”(Post Rock),它是音乐中的诗歌,它是思潮中的后现代。后摇将摇滚乐中的人声减到最少,甚至一点没有,纯乐器来烘托氛围。那种自发性的合奏具有极强的颠覆性,是一种具有宣泄意味的艺术形式。我最近莫名其妙的看起了后现代主义的书,原来是被这种音乐带入了奇妙的世界。后摇与后现代,都有一个“后”字,都是一种反传统主义,由于后现代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评判价值上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等等,人们的思想就此得到解放,对于自我也有了深刻的了解。音乐的可预知性可以给听者带来安全感,对促进面对情绪困扰和潜意识活动有积极意义,可后摇不能让我明确接下来的旋律和织体走向,而且也没有明确的情绪对应,只能根据乐感和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既往经验来体验音乐本身带来的感觉。没有明确的表达,我就是不想表达明确,这就是我,没有语言,没有文字,仿佛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情绪,但是不给你情绪的走向,给你的是音乐的层次叠加,loops,失真,躁动,那种张力,我太喜欢了。
人们对于指向不明确的东西向来是焦虑的,每一首后摇都是一面镜子,一个容器,这个容器具有着不可量化的巨大包容性,把容器填满并能够品出它的滋味的,是我们本身。我的一切获得都源于不确定性,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也是充满未知的事物,这种音乐形式能够将在茫茫大海中前进的我带回岸边,静静的遥望,那个风雨飘摇的自己。
感性的人寻以慰藉是多么的简单,一首歌,一段旋律,一个音符,一声叹息,虽寥寥数音,却胜过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