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第二章的内容。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
1、定义(特征):是指到期日固定、可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由于债券性投资工具一般都有固定的回收期,企业的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主要指这一类。一般具有长期性质,如若短于一年,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的话,也可以划入该类。
2、不能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集中类型:a、初始确认即被划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b、初始确认即被划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c、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定义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3、表明企业没有明确的意图将该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情形:a.持有期限不确定;b.市场环境(如市场利率、流动性需要、替代投资机会及投资收益率、融资来源和条件、外汇风险等)发生变化,将出售该金融资产;c、该金融资产的发行方可以按照明显低于其分摊成本的金额清偿;4.其他情形。
4、表明企业没有能力将该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主要指财务资源):a、没有可利用的财务资源;b、受法律、行政法规的限制,企业难以继续持有;c、其他情形。
企业应当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能力和意图进行评价,若不符合条件,则应将该资产调整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本年度内出售或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额,相对于该类资产在出售或者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时,则企业在处置或重分类后应立即将剩余部分的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在本会计年度以及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将其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但下列情况除外:a、出售日或者重分类日距离到期日或赎回日较近(3个月内),且市场利率变化对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没什么影响;b、根据合同约定的定期偿付或提前还款方式收回该投资几乎所有的初始本金后,将剩余部分予以出售或重分类。c、出售或重分类是因为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的事件造成的。
5、会计处理
明确以下几点:a、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按照公允价值和相关教育费用作为初始入账金额(即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科目余额),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支付的债券利息,计入应收项目。b、后续计量要按实际利率法进行分摊,摊余成本是指经过如下几项调整后的结果:一是扣除已偿还的本金,二是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三是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c、持有期间,应按摊销成本和实际利率的乘积确认为投资收益,d、处置时,取得价与账面价间的差异计入当期损益。
1)购入时:
借:持有至到期-成本(面值)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借或贷)
贷:银行存款等
b、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利息收入
1}分期付息,一次还本
借:应收利息(票面金额*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分摊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借或贷)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2}一次还本付息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分摊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借或贷)
借:银行存款
c、处置日
借:银行存款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
企业在重分类日,应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间的差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计入当期损益。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其他综合收益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定义:对于不能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外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2.会计处理:(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似,但也有差异,差异如下)
a、初始确认时,初始入账金额=公允价值+相关费用。
b、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但注意的是,持有期间的收益计入投资收益。
c、若存在资产减值损失、外币汇兑差额、实际利率法下计算的利息、现金股利都应计入当期损益
d、处置时,取得价款与账面间的差异应计入投资损益,同事将其他综合收益累计额对应处置的部分转出,计入投资损益。
购入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票面金额+相关费用)
贷:银行存款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借或贷)
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利息收入,以及公允价值变动
借: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借或贷)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借:其他综合收益(借或贷)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借或贷)
发现第二章真的好多内容,一个晚上只能总结这么多了,希望对大家有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