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闹剧
文 | 悟恩 图 | pixabay.com
0
近日有两则新闻引人注目。
一则是关于孩子的——量子波动速读,五分钟读十万字。
另一则是关于大人的——某企业投广告发现被坑,发出檄文《一场新媒体巨头导演的“僵尸舞台剧”,真实还原现场,导火线:一条一夜爆红的视频,我们流量却为0!》却火遍朋友圈。
两则新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底层逻辑是一样的,那就是供需双方共同打造的闹剧因为被媒体公开,爆了。
1
量子波动速读一事。
近几年,各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不断熏染教育的重要性,为人父母者自然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于是病急乱投医,哪怕是听起来匪夷所思的理论也宁可信其有,不惜为了试错慷慨解囊,无怨无悔
——相较于不可逆转的生老病死,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已经很轻松了不是?
而嗅觉敏锐的商家,当然也就瞅准家长的“急功近利”,顺“势”而为,造概念,玩营销,给家长和孩子需要的。
说白了,只要家长心态不变,那即便量子波动速读最后垮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速读”冒出来。
“僵尸舞台剧”道理也一样。
有盲目追求流量的甲方,自然就有为你专门“打造‘视流量’”的乙方。你单从阅读量/转发量/评论数来看投放效果,我就给你十万二十万甚至几百万个阅读,几千上万个转发/评论。
2
对于投放广告这事,我还是有一丁点儿发言权的。
前段时间,我需要推广一个产品,也找了一个做这个行业的读者A,让TA帮忙找个符合我们产品定位的KOL。
A非常实诚,不但没有忽悠我,反而劝我不要轻易投放,因为里面的水很深。
TA说的我自然是懂的。
事实上,从写公号以来,就有不少读者加我微信感叹——为什么你写的东西那么好,阅读量却那么低?
我的回答通常很官方:因为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啊,选题,观点,受众群,内容深度,运营……缺一不可。
但我没有捅破那层纸,那层“很多高阅读量/播放量/评论/转发是可以刷的”纸——而事实是,就在之后不久,就出了微信打击刷阅读量的事件,结果很多每篇推文都10W+的大号,阅读量掉到了平时的十分之一,甚至都不到。
不说,是因为我早就过了愤青的年纪,知道以一己之力不足以改变一个行业,更不可能改变人性。揭露阴暗面,给自己树立道德标杆的事我极少干,因为这事很危险,容易被反噬——就如同你已经给人树立了“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人设,那有朝一日连正当地拒绝都会遭遇无理谩骂。
总之,关于刷流量这事,有需就有供。需方由于隔行如隔山,信息不对称,被忽悠了也不知道,当然值得同情。
而于供方,则关乎选择。
如明知道可为,却不去为。
坦白讲,我的非原创号有好几个,也接广告,也有读者好心提醒,还告诉我方法,我说了谢谢,但终究没去干过。不是我有多高尚,只是觉得这样的事情干起来挺没劲的。
而且,我依然相信一件事:就是有其因必有其果,只是很快结果或很久才结果的区别。
同事B是前大型传媒集团运营总监,TA不只一次跟我说起其前领导说过的话:好的内容,永远是稀缺的,所以终究会浮出水面。
就像没有演技的明星,终究会遭人诟病,最后暗淡收场,能长久留下来的,只能是实力派。“僵尸舞台剧”一事让媒体业内的龌龊部分浮出了水面,亦然。
3
说到底,“量子波动速读”和“僵尸舞台剧”的底层,就是家长和乙方急于求成的焦虑感与紧迫感
——我理解一些企业对“快”的追求,因为钱是有限的,创业是不成功便成仁的事,他们耗不起,而要迅速出效果就要“快准狠”。然而,正因为不成功便成仁,则更要擦亮眼睛,在“快”和“狠”时,不要忘了“准”。
有一个故事,或许对“供”“需”双方都有启发。
某广告大神在火车上偶遇一个啤酒厂的推销员,问他啤酒的销售如何,推销员却愁眉苦脸,说不如人意。
广告大神就让推销员找出他们的啤酒的卖点,帮他出出主意。
推销员想了想,说没有什么卖点。
广告大神谆谆善诱,那你的啤酒跟别的啤酒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推销员又挠了挠头,说,确实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生产工艺、味道什么的,都是一样的。
广告大神说不可能,那你把你们生产啤酒的过程,从头到尾对我描述一遍!
推销员只好把啤酒制造的过程:从麦芽浆的制造到过滤,发酵到灌装、运输等详细地描述了一遍,其中提到了给啤酒瓶灌氧的工序。
广告大神说有了,就把这当作广告语:灌了纯氧的啤酒瓶,装的啤酒更好喝!
推销员不相信,因为灌氧是所有品牌的啤酒在灌装时都有的工序,没有什么稀奇的。
然而,事实是,当用了广告大神说的广告语后,推销员推销的啤酒销量大增。
这个故事可以当段子看,但给供需双方都说明了一个道理:
对于厂商来说,为了达到传播自家产品的目的,大可不糊弄消费者,只要放大竞品没有放大的优点甚至特点就够了,只要这个优点/特点消费者不知道。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懂得多一点,了解得深入一点,上当的几率自然就降低了。
我是悟恩,好久不见,近日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