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
昨天晚上很晚了,女儿发我微信,问我今天去参加吴江作协一年一次的大会怎么去?我说还没有想好。
因为,原本是打算与另一个文友一起结伴而行的,不料她另外有约先去了金家坝。那么就是一个人的行程了,去乘车还是直接打的过去?那会我还真没想好。
女儿知道原因后,主动说,她可以抽空送我去。我一听,心中自然很高兴,然后马上发了作协开会的详细地址给她。很快,她又微信过来,说很近的。然后就问我准备几点到会场?我说,下午一点半到两点之间吧。
今天一点五十分,我到了会点。本还以为自己算早的,没想到,除了为我们辛苦组办活动的会员外,还有一大批会员已经早就到了。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今年与往年的大会形式不同。往年都是很正式的,会员们一排排坐在整齐的位置上,先听领导总结作协的收获成果,然后是老师和优秀会员先后发言,结束后拍合影,合影后是进餐,结束。
今年呢?我们一去还是照常签名,领书。但座位是按摸奖票上的位置固定坐。我的是8——003。意思就是第八桌上的第三个。
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先后和熟悉的文友们打了招呼,看她们拍照,我也拿出手机拍。亲爱的小鱼儿还帮我拍了几张照片,平时在简书天天见面的几个文友,这里见了,更加亲切。
别看我们吴江只是区作协,这里是卧虎藏龙之地,里面名人作家有好几个。最熟悉的荆歌老师,据说一年要创作十多部书,而且都是非常著名畅销的。平时写得好的会员更是数不胜数。我是打酱油的,不过,昨天到场之后,看见主讲台上那几个“文学点亮生活”的闪亮文字,立刻就荡起我心中不少的文学涟漪。
坦白而言,我是感恩文学的。就像大家都懂的一个道理,每个人活着都得有点自己的兴趣爱好吧?我对自己说,至少,我有文学相伴。
回顾起来,这一路,从1999年我的散文“故乡的小镇”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优秀奖以来,到第二年的散文诗《中秋节,对母亲的怀想》入选作家出版社《中华母亲颂》一书,再到后来有杂志刊物约稿,但都因工作放弃。断断续续,最终,我得感谢自己又重新拾笔至今。我相信,自己以后是不会再轻易放弃了。
感谢文学,是她陪我度过了许许多多孤寂的时光。
晚上七点,我与张社长,洋洋,搭甘明的车返回芦墟。
20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