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曾经处于学校学习或者是现在正处于学校学习或是教学的你,相信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每天按部就班去学校、上课、下课、放学;每一节课,不管对讲课的内容熟悉不熟悉,都要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里,一憋就是45分钟。然后下课上厕所,短短10分钟休息后,又开始新的一节课,周而复始。” 这就是现代学校的样子。那么请问你是否有过对现今学校机械性教育体制的不满?是否想要改变它?又或者是否希望有人来改变它呢?
如果有一天,现如今对于大部分学生都很厌倦的机械性的学校真的被改变了,你觉得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当我翻开《未来教育》这本书,发现它可以解答上述的每一个问题。
作者介绍:
朱永新,多次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改革开放30年“中国风云人物”等。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主要作品有:卷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卷二《中国近代思想史》等共12卷教育作品。
正文精华内容提炼:
中心点:“今天的学校,会变成明天的“学习中心”
首先作者带领大家从人类学校的产生到今天,再到未来,大概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前学校阶段(pre-school period)——原始部落耳提面命的教育就属于这个阶段。
二是学校阶段(school period)——5500年前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泥版书屋”,5500年前古埃及的宫廷学校,我国父系氏族末期的“成均”和“庠”,都是学校阶段的代表。
三是现代学校阶段(modern school period)——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的现代学校,按照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构建,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上课时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
四是后学校阶段(post-school period)——这就是未来的新型学校,严格意义上说也可以不称为学校,而是本书将要详细讨论的学习中心。
我们无可厚非,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把教育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全体人的权利与义务,这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革命性事件。但是,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都在对现代教育制度进行反思,以及对学校生活模式的批判。因为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诸多弊端并尝到了其带给我们的恶果。
伊利奇(一位有着多学科背景、学识渊博的学者),在1970年,在出版的《去学校化社会》(Deschooling Society) 一书中,明确提出:现代学校不仅阻碍了真正的教育,而且造就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新的不平等。因此,应将学校连同课程学习及其观念一起废除。
伊利奇呼吁废除学校对于教育的垄断,应该“为每个人创造一种将生活的时间转变成学习、分享和养育的机会”。他主张建立一个教育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人都能够通过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学习知识与技能,并直接应用于社会。
本书作者朱永新认为在伊利奇所处的时代,互联网还没出现,但他天才式的预言,以及对于变革教育的梦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伊利奇的著作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当代互联网教育的锥形。
作者还用另外一个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呼应了伊利奇的理论。
斯金纳把教学材料分解成由按循序渐进原则有机地相互联系的几百个甚至几千个问题框面组成的程序。每一个步子就是一个框面,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框面的问题,才能开始下一个框面的学习。如果答错了,用正确答案纠正以后再过渡到下一个框面。框面的左侧标出前一框面的答案,作为对该框面问题的提示。一个程序学完了,再学习下一个程序。
斯金纳还提出了程序教学的四条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及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
斯金纳提出这个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互联网还没有出现,慕课与翻转课堂理论也没有出现。所以本书作者认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无疑也是天才式的。
**那么,现代学校制度的毛病在哪里呢? **
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生活,除了统一的入学时间和统一的上课时间,还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和统一的考试评价来培养虽然年龄相同但是个性迥异、能力水平不一的人。
我们用一个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所以学生学习得很苦很累,每个人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潜能得不到发挥。
因此,作者十几年前发起新教育实验:是否能够创造一种更好的教育,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者认为今天互联网的发展,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为我们所预判的“未来学校会被学习中心取代”,提供了重要条件。慕课的兴起,以及各种以慕课为基础版而改进的其他网络课程(如私播课、超级慕课、深度学习慕课、移动慕课、大众开放在线实验室、分布式开放协作课、个性化慕课、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 等等),已经开启了教育变革。
作者在上述背景下,提出:未来的学校可能还存在,但是是以“学习中心”的方式存在。我们来一一解读作者的“学习中心”构想内容:
第一: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
学习中心跟我们今天的学校不一样。
作者认为:由于1.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2. 学习要回归生活;3. 以知识为中心,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三个原因,导致未来学习中心与今天的学校大不相同。
未来的学习中心不再是孤岛,而是彼此连接的环岛。未来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只要是学生需要的课程,就允许他去不同学习中心学习。各个学习中心的课程,经过认证机构的认证或者学习中心的许可,可以互相承认、互换学分,学习中心将不受时间、空间、机构的限制,时时处处提供各自的教育资源,学生随时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全天候的学习。
学习中心没有固定教室,每个房间都要预约
未来的学习中心将重新界定学生的学习共同体,班级、年级、教室等概念将会进一步重构。
当每个学生有只属于自己的课程表,只属于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时间安排时,传统的固定班级、固定教室的格局自然就被打破了。
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为中心的领导机构,更像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
未来的学习中心,在教学的核心业务上是扁平化管理,甚至会基本成为自组织管理。这是每一个优秀的教师或者以每一个卓越课程为中心,组成的一个个学习共同体。它的运行模式是:教师引导、学生自组织管理。
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
未来学习中心是没有围墙的校园,甚至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斯坦福网络高中就属于这样的学习中心)
一些如今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是学习中心。
没有统一教材
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达到基本标准和通过考试评价,更是为了学习得更好、更丰富、更有趣、更有挑战性,所以应该有不同程度、不同个性、不同挑战级别的教材。
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也没有上学、放学时间。
现在的教育资源浪费很严重,大部分的中小学和大学,校舍利用率很低,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没有被使用(周六周日、节假日)。而且设置45分钟一堂课,一个教室45个学生等这些精确统一化的安排只是为了我们管理的方便而已。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正兴奋时候戛然而止是否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影响?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维持注意力的时间究竟是多少......
这样的传统学校生活节奏与节假日安排,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是适应的,是以成年人的工作为中心设计的。其实每个人的学习背景、学习基础是完全不同的。大部分人是陪着少部分人在进行学习。这些工业化思维并不人性化。
没有学制,可以8岁入学,也可以12岁入学
作者认为,只有突破学制思维,来思考中国未来的学制,才是解决中国学制问题未来的方向。正如只有突破教师编制,来思考中国未来的教师,才是解决中国教师问题未来的方向。
10岁的孩子可以跟70岁的老人在同一课堂上课
未来的学习中心将打破年龄界限。不同年龄的学生出现在同一课堂将会很常见。
第二:学习中心,谁来学?谁来教?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想学的就是学生。所以未来学习中心,想学的就来学。
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
在未来,谁想学,谁就是学生;谁有本事,谁就是老师。在这个领域是学生,在另外一个领域可能是老师。白天或晚上是学生,晚上或白天可以当老师。一个能者为师、学者生的新型的学习型社会,将会应运而生。
第三:学习中心,学什么?怎么学?
通过对学校课程体系演变过程以及各大教育学家理论基础的分析和总结。作者认为我们可以把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课程体系,做成如下设计:
以生命教育课程为基础,以智识教育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艺术教育课程为主干,并以“特色课程”为必要补充。
生命课程的落脚点在“拓展生命的长宽高”。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旨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幸福人生,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从而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智识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真”。一方面融合了哲学、文学、历史和地理的大人文和融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大科学的理念重新构建了智识课程;另一方面因为“智识”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我们对课程本质的思考。因为课程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形成用以统领知识的智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主要采取项目制学习与主体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公民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善”。其目标是培养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我国宪法,关心及参与公共事务,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的现代公民;
艺术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美”。其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的知识、欣赏优秀的作品、习得艺术的技能的基础上,掌握艺术的思维,拥有艺术的品味,具有艺术的精神,传承人类文化,陶冶丰富的情感,培养完善的人格。
作者认为以上课程不应该超过学生学习内容总量的50%。这样学生就有时间从容地学习自己的“特色课程”(解决“个性”问题)。
怎么学?
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时间和空间被打破。
以学生为中心:
以“瑟谷学校(Sudbury Valley School)” 为例。他们在管理上,相信学生,敢于将个人事务全部交给学生自主管理。不管你的年纪有多大,只要你一进入学校,你就要为自己负责任,你的未来由你自己去规划,你的个人事务都由你自己来决定,学校只给你提供相应的指引,学校里的教室、工作室、图书馆、设备,这些都是公共资源,全部归学生使用,你想怎么使用就怎么使用。这所学校鼓励每个学生做想做的事。学生的学习时间表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
以学定教的个性化学习:
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情)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定教”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改变大班学习的毛病、改变统一课程的毛病、改变统一难度的毛病、改变统一进度的毛病。
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习游戏化;用虚拟现实技术(VR),实现沉浸式学习;项目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认知外包,方法论学习;通过互联网指导学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精准学习;学生从知识消费者变为知识创造者。
第四:学习中心,父母和政府需要做什么?
家庭会再次成为“学习中心”。未来的父母不再对学校顶礼膜拜,不再相信学校的绝对权威,而会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施教者和学习者。
政府方面:
一是要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划定底线,降低学习难度;
制定基本教育标准
从补短教育走向扬长教育
二是要当裁判员和采购员;
认定合格的学习中心,采购培训机构的公共服务
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平台,采购全世界最优秀的课程资源
三是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提供考试与评价的基本的公共服务
“管、办、评” 分离
第五:学习中心,怎么评价学得好不好?
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以此评价学习结果的好坏。
个人感悟:通读本书,发现 “未来学习中心”模式的教育构想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一个非常有操作性的模板。作者从“长什么模样”、“谁来学和谁来教”、“学什么和怎么学”、“父母和政府该做什么”、以及“怎么评价学得好不好” 这五大模块详细的勾画了出了一个可视化的未来学习中心的模样。我们这一代人正处在教育变革的前期,这个可视化的学习中心无疑给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未来教育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