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的父亲,他身材不高,面容和善,是一个朴实的庄稼人。
父亲是高中毕业,在他们那个年代,已经算是知识分子了。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觉得父亲比我们很多老师懂得都多。
可惜,因为一些未可知的原因,他最终也没能成为“吃皇粮”的人。
我小的时候,他要为一家人的生活而四处奔波,在家的时间很少。
像很多中国父亲一样,在家时,他总是沉默寡言的,而我,有点怕他。
一直以来,我对他的印象都不深刻,也没有很多牵挂。
直到我上了大学。
(二)
大一时的那个寒假,我去北京和父母团聚,平平淡淡地过了一个闲适的假期。
临开学时,父亲担心我第一次从北京坐火车会不清楚路线,便把我送到了北京西站。
他一手拉着我的行李箱,一手提着给我买的零食,边走边告诉我该如何根据那些剪头的提示,找到正确的路线;提醒我去看那醒目的列车时刻表,它会帮助我顺利找到候车厅。
父亲买了站台票,把我送到了火车上后,又是一番嘱咐。
火车快开时,他才慢慢下了车。
他穿着厚厚的灰色的大棉袄,戴着一顶黑色的毛毡帽,朴实的脸庞上刻着生活的痕迹。
父亲下车后,左右看看,小心避让着匆匆赶车的旅客,快步离开了。
我从窗口看着他慢慢走远,才发现,我眼中高大威武的父亲,不知何时,身形有点儿弯了,头上也出现了白发,走起路来虽然依旧精神,却没有以前那般矫健了。
原来,父亲他,其实并不高啊;原来,他已经这么大年纪了。
我实在不是一个孝顺的女儿,竟然从来没有注意到,父亲在半生辛苦中,已经有些显老了。
看着他渐渐离去的背影,我莫名地觉得鼻头很酸,眼睛也不舒服。
终于明白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的感受了。
感同身受这件事真是要身临其境、亲身经历才会有的。
(三)
父亲因为读过很多书,做事情总有股书生气,待人很真诚,这总是被村里一些自认为精明的人暗暗嘲讽。
我为父亲抱不平,也是真的从心底瞧不上那种“精明人”的。
父亲读书看报,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对国家实行的各项规定总是很关心。
他觉得关心国家大事,才能更好的规划自己的生活。
现在想想,我爱读书的习惯也是受他的影响吧。
父亲闲的时候,还会给我们表演读书,他总是声情并茂地朗读着,像个虔诚的学生。
听母亲说,父亲还经常拿着歌词本,唱歌给她听。
有一次我回到家,看到父亲拿着一份地图,在认真的讲给一个小朋友——我的小侄女,他的小孙女。
小丫头只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竟也能听得津津有味,还提出了问题,真是难得。
可我还是常常替他可惜。
父亲他该是一个文人、一个学者、一个老师,可是世事弄人。为了生计,他只有藏起自己的爱好,为了我们的家去辛苦劳作。
(四)
父亲的眼睛不太好,有些近视,可能还会有点儿夜盲。他说天黑时会看不清楚。
那时的我还太小,什么都不懂,母亲也不懂,这件事就没有被我们放在心上。
有一次,父亲从外地回到家,我看到他的牙齿掉了半块,好奇的问了问他。
父亲轻描淡写地说,是天黑赶路时不小心磕的。
我的脑海里瞬时出现了一个画面:天已经黑了,路上有零星的灯光,刚下过雨的路面又湿又滑,父亲匆忙赶路,不小心摔倒了,磕到了牙。
原来是这样,我当时想,父亲可真是辛苦。
我依然没有注意到父亲的眼睛可能有点不方便。
直到后来,父亲的视力越来越差,而我也上了高中,从《生物》里了解到了夜盲症,才终于明白父亲这么多年来的疲累。
母亲这时也注意到了父亲的眼睛出现了问题,便陪着父亲一起去做了检查,配了一副眼镜。
父亲拿到眼睛后,隐隐有些兴奋,他试了试,抑制不住地说:“挺清楚的。”
我听了很惭愧,竟然都不知道,让父亲开心竟是如此简单的一件小事。
(五)
父亲待人很好,周围的人一直很认可他的善良。
我也相信因果轮回,善恶有报。
父亲他一定会平安喜乐、健康长寿的。
我的父亲,他是一个很普通的人,甚至有时,可能有点平庸。
他年事渐高,已有儿孙们承欢膝下。
我只希望自己能再努力一点、更努力一点,给他一个无忧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