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山东省的高考语文的作文主题是“24小时共享书店”。材料中有这么几句话。“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眼,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这仿佛是朱立红老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只要读了就比不读强。不用管记住记不住,只要他们看了,对他们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有意义。”
与朱老师认识,是在15年上半学期华师图书馆举办的“文华观影沙龙”系列活动中。每个周五的下午在图书馆负一楼的博雅展博厅(今博雅影院)展映一些优秀的经典影片。线下有QQ群进行交流。我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阅读推广”,当然也没有意识到“观影沙龙”也是阅读推广的一部分。
记得当时是想要逼迫着自己多去图书馆读书,所以就盘算着在图书馆谋一个管理书库的差事。可是招工时间已经过了,便想起了朱老师,于是给老师发了信息。恰好她在与京剧社谈一个与京剧文化相关的阅读推广活动。她让我到一楼办公室找她,告诉我她恰好缺一个助手,但不是管理书库,是做“阅读推广”。我当时不明白什么是阅读推广,图书馆还有这项业务?图书馆不就是个藏书的地方吗?我在家经常陪爷爷看京剧,加上以前关注过京剧“上口”字的问题,对它还是有一定的了解。老师与京剧社负责人讨论的时候,我也时不时插上几句。她可能感觉这个小孩儿有些用处,就留下了我。可我还是纳闷,搞一个京剧文化的活动,怎么就能和读书扯上关系。后来因为博雅展博厅的原因,这个活动就没办起来。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活动是做“遇见——古典诗词中的桂子山植物展”。这个活动虽然小,但其实我们策划的初衷和预想的意义是挺大的。它将理科知识与文科知识相结合;将桂子山花木的自然之美与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文之美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但是当时我还抱有疑问。我们这个活动真能带动大家读书吗?如果他们仅仅是读了几行图文展上的诗,看了几种植物介绍,而不再去找书读了呢?朱老师就跟我说了开头的那句话:“只要读了就比不读强,不用管记住记不住,只要他们看了,就对他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有意义”。现在回想我们做“文华观影沙龙”的目的不也是如此吗?我们放《活着》,放《陆犯焉识》,也很有可能引起读者兴趣,去找原著来读。
让我看到我们做推广的现实意义是去年菊花笔会时,我们做了一场独立的活动“风雅趣联会”。以华师图书馆作为中国楹联文化传承基地为阵地,我们先后策划了多场与楹联文化有关的阅读推广活动。“楹联”较之“诗词”来说,是很小众的一项文化,很少有人了解。但是确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特色文化。我们当天在喷泉广场挂出三百幅上联,请同学们自己对下联,再由评委评奖。几乎每个人都能得三等奖,然后领一包零食或者一支中性笔。评委点评过程中会向每个人普及一些楹联格律、禁忌、对仗等知识。那场活动一直做到下午六点。从大学生到小学生,还有一些老师都来参加,并有热烈的讨论。活动做完,有一个我相识的学妹,让我推荐几本讲格律和楹联写作的书。我向她推荐了荀运昌先生的《诗词楹联写作》。这是我们做这场活动后的一个好的反馈。
华东师大信息学系的范并思教授介绍说:“回顾过去二十多年的图书馆事业,除了信息技术给图书馆服务带来的变化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阅读推广成为了图书馆的主流服务”。图书馆不再是一座不会说话的哑巴书橱,而成为了会向读者“推销”自己的小喇叭。华中师大图书馆是这些“小喇叭”中有特色的一只。近几年,它以传统经典文化为纲领,主旨鲜明,脉络清晰地策划与正在策划形式与内容都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这也是我愿意陪同它一年的原因。如《湖北日报》评论的那样;“这座百年老馆始终引领着读书风尚。”
去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请我们语言所的邢福义先生为学报写几句话。邢先生引用了宋代杨万里的一句诗“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表扬学报在同类刊物中突出特色。我想这句诗,也同样适合华师图书馆。我们应当为华师图书馆点赞,为朱老师等一众阅读推广工作者点赞,为热爱读书的你我更应该点一个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