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一个朋友说起她在体制内工作的丈夫,总是觊觎权力中心,不停想往上爬,她的丈夫比我们大几岁,快四十。这让我想起,一位省直机关的大姐,说起现在省直机关青年几乎到了35岁这个坎,变得对金钱和权力极度的渴求,奉劝体制内年轻人即使有能力到了省直大院,也要对权力怀有平常心。这两件事让我想到了一个词“中年危机”。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会这样的感觉,似乎人生刚刚开始,就已经到了35岁、45岁和50岁,开始焦虑、压力和力不从心。感觉“人总是懂事得太晚,而老得太快”。
2
什么是中年危机?在熊太行的《关系攻略》中有介绍:
发展心理学上的中年一般称作“成年中期”,指的是40—60岁的这段时光,不过现实当中, 工作带来的压力,往往会被提前到35岁左右。
3
为什么会有中年危机呢?
绝大多数中国青年,在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才开始实践传统教育中习得的人生概念:
比如,责任、父辈、独立、自我选择、承担,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我们选择人生和承担责任的能力来得比美国人更晚。有的人在30岁刚刚建立起对社会和工作的认知,开始有自己的“自信”和“不自信”。但,30岁后,人生的角色突然增多,变成了他人的父母、衰老父母的成年子女以及别人眼中的“中年担当”,而事业稍许停滞,年轻一辈就虎视眈眈,不敢有一点差池。
而实际上,学者早就指出“中年危机”是一个伪概念,因为科学研究表明,有的人一生都没有遇到过“中年危机“,所以,有或没有全在于你如何认知它。
4
有些事越早弄明白,对自己的人生越好。
根据发展心理学,提出40—60岁的人必须处理的十四项任务:
1.应对身体的变化或疾病,改变身体意象;
2.对成年中期性生活的变化进行适应;
3.接受时间的消逝;
4.对衰老的适应;
5.遭遇父母以及同辈人的疾病和死亡;
6.面对死亡的现实;
7.对配偶或者伴侣关系的重新定义;
8.与长大的子女和孙辈深化关系;
9.维持长久的友谊并建立新友谊;
10.巩固工作统一性;
11.给年轻人传授技能和价值观;
12.有效分配财务资源;
13.接受社会责任;
14.接受社会变化。
如果你有时间,我建议你细细品一下这十四项清单。
我把这几个任务进行了归类,
1、认识衰老和生命有限。到了35岁,我们的身体和生活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一些身边的父辈开始离世。我们开始觉得精力和时间不够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认识并适应这些变化,接受生命有限,不再追求人人喜欢我们,而是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认为重要的人的身上,像罗胖说的“从一只处处讨人喜欢的狗变成一只自在独处的猫”。
2、人际和谐的能力。年轻人如果不会怼,那就不像年轻人。但35岁,正是一个寻找人际自洽的年龄,会有方位感地意识到不同层面的人际关系,对自己的目标和生活的影响。建议30岁的你,写下每个时间段,维系家庭、职场和朋友的人际交往的目标、互动效果和准备投入的精力,时时复盘,让自己的人际交往呈现一种动态平衡。30岁后,请别停滞结交新的友谊。30岁的你,价值观和人生追求更清晰,反而更能交往到利益追求一致、志同道合的朋友。
3、工作自洽的能力。现在互联网的年代,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3年一坎就会产生和消亡很多新的行业和职业,人人都面临恐慌。但是,其实盲目恐慌并不必要。人有远虑,并无近忧。在工作之余,注意创新和复盘总结,在职场中清晰认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有什么,我没有什么,我需要有什么才能和这个世界交换?有了自洽,自然能巩固工作统一性,把工作责任和人生价值统一起来,找到职场中的存在感。
在这里,我强调一下,掌控权力确实会给人带来存在感,但实际上,这却不是好的存在感的来源。因为权力也是变动的,唯一内心无坚不摧才是永恒的王者。
同意罗胖的说法“坏的存在感,是不断需要外界对自己认可和表扬,而好的存在感,只需要对自我成长的清晰感知。”
学习王阳明的“内圣外王”的认知心法,回归自我成长,才是内心的栖息之所。
在不确定的时代,确定的生活,要想不被淘汰,做一个逆风而上的稳定平衡的中年人,最关键的是不断学习和习得穿越感。学习是个老话题,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思考、总结、践行。如果你老是焦虑,却老不行动,认知系统不升级,没有人能帮得了你。穿越感,就是要我们学会放弃这个年龄固有的观念,比如“我年龄大了,跟年轻人不一样了”“年轻人这玩意看不懂,不看了”。要知道这个世界是我们的,迟早会是他们的(90后、00后)。我们要放弃自己固化的生理年龄和社会身份,学会置换成不同年龄的眼光和视角去理解不同群体,比如和90、00后说话,你就把自己当成90、00后,和50、60后说话,就把自己当成是50、60后,搞清楚他们在想什么,为什么那样想问题,他们是如何做的。不会什么,觉得什么又对自己职场特别重要,就学起来,立刻学、马上学。只有在行动中,你才能化解焦虑。
愿你能成为动态平衡、内心自洽、不断超越自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