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的一句“我已用尽洪荒之力”一夜红遍国内外,20岁少女的段子让国人忍俊不禁,还纷纷点赞。我们赞的是她率真、幽默、轻松的心态,至于她的洪荒之力用没用完,何时再爆发我们不得而知,目前也不是焦点。我倒是由此想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的“洪荒之力”应该怎么用?
孩子从出生起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生长力量,这力量让她从混沌无知长成有独立人格和行动力的人。孩子体内的精神胚胎像一粒拥有“洪荒之力”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迸发出超越想象的能量。但这力量需要不断积蓄,用一生的时间来累积。
都说人生是场马拉松,赢不赢在起跑线上不重要,现在很多父母也怕孩子过早被灌输知识而失去童年本该有的快乐,可泱泱大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孩子从出生起,就要跟几亿人赛跑,若是坚定地支持“快乐童年”,要么你是真的不在乎孩子的未来,要么你就是相当有钱。现在的“玩”不是把孩子扔在野地里,“玩去吧”,而是动辄一二百一节课的早教课和兴趣班。管不管用倒不一定,起码周末的时间是占满了。
教育是一项利润丰厚的产业,从早教到出国。中间的略去不谈。孩子赤手空拳来到这世上,我们则像虔诚的教徒一样,双腿跪地,双手高举着接过。然后倾尽一生,信奉着她,追随着她,供若神明。然而,等她长大一点了,我们又成了犹大,最终背叛了她。我们还振振有词,我们还委屈满肚。我们向孩子讨要的,是付出后的回报;我们给孩子施加的,是不断的压力;我们期待的,是孩子可以爆发出“洪荒之力”。
可我要说,人生不仅可喻为马拉松,我但愿孩子还要像蜗牛。蜗牛背着它的房子,似乎永远不动半步。可你可曾停留一秒注视过它?蜗牛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把柔软的身体缩在壳里,壳与空气接触的边缘封上一层膜,你以为它干涸而死,你一脚将它踩碎或者你哀伤地将它埋葬。但你最好不管它。蜗牛已储备好几天的水分,保证它的生存,一旦得到湿润便慢慢从壳里蠕动出来,继续它慢悠悠的日子。静止、缓慢、等待、新生,这便是蜗牛的“洪荒之力”。
每种生物都有它自身的生存法则,人也一样。如果说孩童真的“通灵神明”,那么一定是0-6岁这个阶段。期待“洪荒之力”的父母要重视这个阶段孩子的培养。但我们说的不是爆发,而是孩子的积蓄,父母的等待。
积蓄什么?怎么积蓄?
积蓄就是顺应,顺应孩子成长的阶段变化,给她提供有准备的环境,等待她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蜕变。
1、了解点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知识
现在,出书不是很难的事情,除了约稿还可以自费出书,于是,在育儿热的时下,关于育儿的书籍琳琅满目,却也参差不齐。我从孩子三岁多快上幼儿园了才想着该看一下了。
从个人经验和习惯来讲,不喜欢第二手材料。如果有时间,建议读一些儿童心理学者的第一手著作。
从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的启发,到《爱和自由》的迷惑,发现很多这类国内的“育儿专家”不是过度宣扬自己的品牌而喧宾夺主了,就是因东拼西凑或没有注释而将本就有些深奥的儿童心理学讲的叫人理解不了了。
追根溯源,去研读其中涉及的心理学原著是给自己答疑解惑的最好方式,也是为孩子负责的最好途径。育儿书是别人嚼碎的食物,可能是营养,也可能是糟粕。你用碎片时间读过的所有公众号和微博皆是如此,不是不可以,而是说除此之外,你还要静下心来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人父母尚且不求甚解,我们还怎样要求孩子精益求精呢?
入门级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或者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论著,推荐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2003年中译本,中国发展出版社,金晶 孔伟译);还有儿童精神分析法的先驱和革命者梅兰妮·克莱茵的《儿童精神分析》。前者是为国人所熟悉的蒙氏教育发起者,后者是将精神分析运用到儿童的旗帜。
其他的《普通心理学》等心理学书籍因有数理方面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并不太适合没有心理学基础的普通人读,更不适合以育儿为目的的新父母阅读。如果通过儿童心理学爱上心理学,则可深入学习一下。
2、 理解孩子不同阶段特点,转变溺爱或放任的态度,给予孩子温柔的支持。
0-6岁是人生奠定基础的阶段,意志力、秩序性以及性格的形成都在这个阶段。作为父母,首先要明白这一点,更要利用这一点,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情感支持。
伴随孩子敏感期的有一些敏感性,这里不一一赘述,大家去看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或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举例来说明。
比如,我的女儿三周多一点,她对妈妈的依赖比以前要多,这是她人际关系敏感期到来的前奏。对妈妈的依赖是表明她将要“离开”妈妈,投入她的“社会”中了。她的同伴,她的幼儿园老师和同学以及各种她可能接触的人都是更吸引她的对象。这时父母,尤其是妈妈,要让她知道,妈妈的爱是一如既往的,持续的,她的母爱为她充好电,她便可以去往她应该去的方向。
3、 花更多的时间在孩子身上,我指的是“有质量的亲子时间”
如果有可能,尽量自己带孩子,因为我们不可能要求我们的父母除了照看好孩子的起居还与我们一样去研读心理学或育儿知识。我们可以去影响他们,但不能左右他们,一如我们对待我们的孩子。
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变化感染我们的父母,让他们看到更有自由和秩序感、更有爱心的隔代,而不仅仅是天天“别饿着别碰着别生病”这些让他们提心吊胆的日常琐碎。自己看大的孙辈如此“乖巧”,这让祖辈有“自豪感”,也对我们新父母感到“放心”。
而“有效亲子时间”或“有质量的亲子时间”需要我们懂得“舍得”。对手机“断舍离”、把电视“常关闭”就是对家庭的“讲大义”。
(1)、 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而不是心不在焉。孩子懂得你是在用心交流还是应付差事。
(2)、 耐心倾听孩子的“为什么”,而不是心烦气躁。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就在这“十万个为什么”中。不用做“万事通”,只要做“引导者”。
(3)、 多带孩子去读书和旅行,她小小的心里储藏美的记忆的能力超乎你的想象。当我们背上行囊走向远方的时候,我们与自由与爱便更加接近了。别忘了带上一本你喜欢的和孩子喜欢的书,这可是你们共同的记忆呦。
(4)、 在家里时候,多跟孩子玩游戏。虽然蒙氏教学强调孩子人的属性是“工作”,但儿童期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游戏依然不可阻挡,也无需设置障碍。孩子喜欢独处时给她充分的自由,孩子需要父母参与时候我们愉快的加入,在一次次的角色扮演与嬉闹中,孩子体会家庭的含义,社会的意义。
“孩子是人类之父”,“孩子成长的最终动力是要长成他自己”。
孩子体内的“洪荒之力”终会爆发,但这爆发不是依靠外在力量,而是内化的主观成长力量通过外界的客观环境起作用。
我们要做的是相信、支持与等待。
不管你的孩子上不上早教,无论你报几个兴趣班,最终孩子只会选择他爱的。
如果你看过一些儿童心理学书籍,顺便看过我这篇文章,但愿你会感到共鸣或是发生变化。
远去和归来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如同生命的轮回,亘古不变。而远去和归来的力量源泉是对家的依恋,对亲人的祈盼。这是人类社会高于动物的所在,也是生命生生不息的由来。
爱的“洪荒之力”给的够,孩子成长的“洪荒之力”才会用的强。
80后新妈妈,通过育儿喜欢上心理学,继续看书与育儿,希望与大家一起,陪伴孩子走过珍贵童年。
喜欢一下,打赏一下,是对我的肯定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