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遭遇迷茫之时,总会回到梦想出发的地方——北京。散心也好,寻回当初的激情也罢,每次回到这里,都按耐不住那颗欢欣雀跃的心,恨不得踏遍她的每一个角落,一层一层剥开她神秘的外衣。北京,皇城根,天子脚下,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承载着太多人的梦想,她浓厚而又神秘的文化底蕴,就好像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翻开都会有新的收获。
郁达夫《故都的秋》写到:“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不远千里,从羊城跑到帝都,只为饱尝一顿这故都的秋味。
初秋的北京,天高气爽,云淡风轻,暖暖的阳光穿透参天大树,散发成七彩的光。走在林荫大道上,踩着斑斓的树影,倾听落叶飒飒的声音,看那梧叶舞秋风,秋天最美的遐想便开始了。
和往常一样,习惯性地去那几个地方。只是,如果未曾学习古琴,就不会晓得,有些看似完美的存在,竟是一大败笔。
北京大观园,1984年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而建的“大观园”景观仿古园林。虽然没有建成书中描写的那般规模宏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圆了不少红迷们的游园之梦。林黛玉住的潇湘馆,翠竹千竿,幽窗指凉。然而,潇湘馆里的蜡像怪是渗人,最扎心的是:林妹妹的古琴,琴轸放桌上了!
同样的错误,还发生在了国家图书馆。“从《诗经》到《红楼梦》——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经典”展撷英集萃,通过人物及作品串联起中国辉煌的古典文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讫于四大名著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徜徉在善本古籍中,感觉好像穿越了时空,不得不感慨我国古典文学内涵的深刻。要谈中国古典文学,肯定绕不过“诗书礼乐”。在展厅的中间,“诗书礼乐”的背景板下,很应景地摆了一床古琴。然而,放在桌上的琴轸,是如此刺眼。
忍不住上去“拨乱反正”,又很心疼地发现,琴桌上连防滑垫都没有,而古琴的雁足“站不稳”,歪斜了。琴弦松松垮垮的,弹起来完全乱调了。虽然只是摆设,然而在国家图书馆这种灵秀博雅的地方,是不是也应该“摆”得专业一点呢?莫名地忧桑。
大雅之堂上,看着静静地摆放着的古琴,如此的孤寂,给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高冷。试想,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国粹级乐器,怎么就沦为了“花瓶”?要知道,古琴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文人墨客的必修。现代社会,古琴遭此冷落,值得人反思。
所幸的是,在“江湖之远”的民间,有这样一群人,以趣为志,默默地传习着古琴文化。其中,岭南派的代表南田古琴传习社,以非完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传承和弘扬古琴传统文化的真精神。以琴养生、以琴修身、以琴正心、以琴禅悟、以琴载道、自娱娱人、自化化人,这是南田古琴传习社的宗旨。在这里,我们学到了校园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古琴文化专业知识,感受到了古琴所带给我们的愉悦、充实、安心。
越是底蕴深厚的东西,越能激发我求知探索的欲望。对于古琴,一开始也会被她的“高冷”所震慑,但是慢慢接触后发现,她原来可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如此生活化。闲来无事,焚一炉香,沏一壶茶,抚琴一曲,其乐无穷。“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你可以安享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净土;“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你可以感受春夏秋冬的变幻;你还可以从古曲中,与古人对话,倾听古人的心声……古琴,就好像一位神秘莫测的女子,如果不是真正深入接触,你永远无法感知她的魅力。而一旦与她结缘,你会爱上她的那份神秘,那份诗意,乃至她生活化的“地气”。
或许,我们无法真正改变古琴在大雅之堂上受冷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影响别人。学习古琴,我们感到快乐,内心充盈,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满足?